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毛磊)青少年迷恋互联网到上瘾的地步,会给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全带来不良后果和隐患,世界各国目前都在积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淑曼教授认为,防戒“网瘾”需要采取全方位行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都应该积极努力,共同打造健康和先进的网络文化空间。
“‘网瘾’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贺淑曼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04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8700万,其中三分之一是学生。北京师范大学的有关问卷调查显示,中国未成年人有“网瘾”者比例达到14.8%。按照这一比例推算,仅北京市中学生对网络成瘾者就高达13.65万人,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猛增加。
“网瘾”也称互联网成瘾综合征,其征兆包括每天上网时间超长、有说谎隐瞒上网情况和程度等行为、偷钱或盗用别人账号上网等。另外,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不仅会有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还经常表现出逃学、不与人交往、暴躁等反常行为,一些人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网瘾”具体可分为网络交际瘾、网络色情瘾、网络游戏瘾、网络信息瘾和网络赌博瘾等类型。
贺淑曼分析说,“网瘾”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对于性格内向、自制力差、成就感低、在现实生活中郁闷和自卑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可以让他们获得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说尊重、友情和成就感等,青少年因此而不能自拔。客观原因包括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陷、制约上网的法制不健全、计算机普及过快而教育娱乐等正面软件滞后等。
她认为,解决“网瘾”问题,首先要立足于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各个渠道加强防范。比如,家庭可采取把电脑放在家中公开场所、不放在孩子房间,以及规定上网时间和内容等措施。在学校中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告诫学生不要参与低级的聊天等,进行正向的理想与成才教育引导,同时建设青少年喜闻乐看的网络内容。社会防范的重点是从源头上把关,制定出全面有效的法规和管理措施,以控制有害信息的传入和散发。另外,可以通过强化上网者个人的自我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其成才及追求卓越的自我意识,提升青少年网民的自制力。
对那些已经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现身说法、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办法,帮助他们戒除“网瘾”。贺淑曼结合自己的研究指出,“网瘾”是正常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基本理念是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态,调动他们内心追求卓越的欲望,提升他们的心理免疫力和自制力,从而战胜自我,拒绝低级诱惑。当青少年能够从把网络当玩乐变为把网络当成发展自我的工具和手段,能控制上网行为和时间,能与人正常交往,那么可以把这些看作是他们已成功戒除了“网瘾”的标志。
贺淑曼强调,在“网瘾”问题上要避免走入把互联网“妖魔化”的极端,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她介绍说,北京市共青团市委和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已于最近联合启动“网络行为优化工程”,准备通过半封闭式的“潜能开发训练班”,对因上网而逃课、辍学的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不仅帮助他们戒掉“网瘾”,还要激发学生们的潜能。“网络行为优化工程”还计划同时对家长进行家庭育才培训,让素质教育进入家庭,为培养身心健康的网络时代新人才而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