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银变局
从最初模糊的渠道创新冲动,到现在打造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平台,网上银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本刊记者 刘燕玲
网银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初生、成长的摸索期,正在日益成熟。从刚开始模糊的渠道创新冲动,到现在主动推动渠道整合、打造产品创新与服务的平台,网上银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会给这场竞争带来新的变数。新的竞争格局下,谁才会是问鼎中原的胜者?
网银神话
国人认识网银,是从招行开始的,国人记住招行,也是从网银开始的。招商银行的崛起,已经被业界公认为是互联网创造的一个神话。1999年招行功能完备的网上银行问世让正在摸索的中国银行业眼前一亮。从那以后,招行通过领先技术打造的优秀网银形象就没有变过。
招行开启了国内网银的新天地,网银也让招商银行一举打破物理网点不足的劣势,从偏居深圳蛇口一隅的小银行迅速上升为国内最优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从2000年1月到2003年初的三年之间,招行对公业务交易量达29229亿元,交易笔数518万笔,收益高达1亿元;个人业务交易量高达1239亿元。交易笔数714万元,收益达6500万元,每年综合成长率高达16%至30%。
招行的成功吸引了无数的后来者,截至去年底,在国内正式建立网站的商业银行达到了40余家,其中中资银行31家;开展交易型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达31家,其中中资商业银行21家。遗憾的是它们已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根据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在许多情况下,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企业往往能取得75%的利润,占有50%以上的份额。更关键的是,招行并没有原地踏步地等着它们。
目前招行个人银行专业版已升级到4.5版本,个人银行大众版也升级到了3.2版本,企业网上银行的最新版本则是4.0版。在个人业务上,一网通个人银行已经覆盖了除传统柜台现金收付业务外几乎其他所有个人银行业务,并且有专业版和大众版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就业务体系而言,招行已经构建起由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证券、网上商城等组成的完备的网上银行业务体系。招行网银在业内的优势依然明显。人民银行今年七月发布的一份《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中显示,招商银行北京分行以无可争辩的优势位列中资银行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家超过平均得分水平、可以与外资银行争锋的中资银行分行网点。
对于招商银行而言,互联网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开辟了一种新渠道,而是一种新的发展:如何在不完全竞争的状态下,寻觅并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意义上,招行揭示出了中国银行业的一种发展方向。
烽烟四起
招行网银为国内银行业打开了一片天空,也吸引得国内其它银行争相追逐这个市场。如果说,在乍一接触这个新生事物的时候,它们还只是懵懂地去模仿,那么时至今日的国内银行业通过五年的打磨,已经对网银有了各自不同的领悟。
工行网银就是近年来出现的招行最有力的竞争者。作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行深谙整合和品牌推广的重要性。2002年,工行就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诸多产品、服务归为一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电子银行”的概念,走出一条业务与品牌相结合的路线:在品牌推广上,工行从早期“电子银行”过渡到“金融e通道”,直到打造出今天这个家喻户晓的以可爱笑脸为标志的“金融@家”;在业务上,除少量的现金业务外,工行网银已经具备了银行实体个人金融业务网点的全部功能。
渠道整合后,工行的电子银行显示出了巨大的“杀伤力”,无论客户数量、交易额还是业务增长率,都居于国内绝对领先地位。截至2003年底,工行电子银行累计交易额超过22.3万亿,占全行结算业务量的比重跃升到18.5%,其中网上银行累计实现交易额19.4万亿元,是上年同期的3.66倍;电子银行实现收入1.14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9倍。目前工行的电子银行在国内市场中已经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是国内银行中唯一能独立核算、并能统计出清晰收入的电子银行业务部。
除了以强大竞争力席卷市场的工行外,国内其他各银行也在卯着一股子劲。2004年初,建设银行推出了网上银行3.0版本,将网银内涵描述为多渠道整合功能、产品创新平台和客户关系纽带,这一认识已经将网银的内涵概括得淋漓尽致。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光大银行在出手网上银行之初就敏锐地感觉到,网上银行将为各种业务和系统的整合提供一个非常理想的平台,于是将光大网银规划为一个综合性的电子服务网络系统,它将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提供多种交易渠道;满足多种服务需求;联通多种外部单位;支持多种支付方式;高安全、高可用、高性能、可伸缩、易管理、开放性、联通性。而华夏银行的“电子保管箱”等三大王牌既为解决网银业务同质化问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也成功地将银行的盈利模式从主要依靠存贷利差获取收入,转向依靠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获取收益。其创新的业务甚至在金融服务年会上都吸引得温家宝总理长时间驻足参观。
从各家银行网银的扩张势头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已经将网银作为实力排名的新竞争平台。原有的物理网点的对阵早已尘埃落定,尚未成定局的网银无疑是它们决战未来的关键。网上银行的竞争将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持续激烈。
决战网下
网上银行的竞争风起云涌,而当各银行网银建设都初具规模的时候,真正的竞争将从网上转移到网下。
对一个企业来说,只要能用钱买到的,都不是核心竞争力。服务器、核心业务系统、渠道整合平台,这些都可以用钱来实现。而买不到的是什么呢?是背后的管理机制和日积月累的资源。
业内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工行网银的规模和功能都已完全可以和招行争锋,但是就网银文化而言,招行依然领先,即便是从最直观的客户使用上来说,招行的网银也远比其它银行的网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和贴心。
截止到2003年7月,招行网上企业银行每月完成的现金结算量已经占到招行对公结算总量的22%(按金额)和13%(按笔数),这个数字与国外银行30%左右的网上交易水平差距并不大。
比别人要先一步完成网银框架的招行,在面对众家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的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精耕细作的阶段。300个人的团队,专门长期跟踪测试网银,大到新业务的创新,小到细枝末节的弥补,招行网银把专业化生产几乎做到了尽善尽美。而国内其它银行网银建设绝大部分还是以立项为主,项目做完,团队就解散。如此制度和文化上的差异,怎能不让招行网银在屡次评比中频频拔得头筹?
当然,招行网银并非完美无缺。诞生较晚的招行,在客户资源的积累上远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逊色。招行的弱势在于原有客户数量较少,尚未形成有特色的专门客户群,没有像中行外贸企业客户、农行的农业生产加工及乡镇企业客户类似的稳定客户。当各家银行网银逐渐完善起来的时候,这个缺陷就会日益明显。
今年12月1日,北京、广州等数城市即将开放公司人民币业务。届时,外资银行将带着它们服务更为广泛、品种更为齐全、理念更为完善的网上银行登陆中国。对面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银行业虽然普遍感到压力,却也相当的沉着镇静。让它们不恐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银行业已经通过数年的积累形成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当网上银行可以完成的基本功能都相似的时候,未来竞争的成败将不再关乎谁能获得更多新的优质资源,而在于谁能够对原有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挖掘。从这个角度讲,外资银行的客户资源积累尚需要时日,而国内银行的网银建设,无论是格局还是理念,都已经走上了阳关大道。
集群的力量
在“网站100强”中有这样一批网站,他们关注行业用户,洞悉行业变化,为行业用户提供服务从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发端于产业的集聚地、带来的是整个产业的变革与区域经济在网上的扩大。他们“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力量不可忽视
本刊记者 张路
作为“放大了市场交换能力”的行业网站,在去年100强的榜单上就已显露出生机。齐刷刷的“中国”字头,外行摸不着边际的网页,这一切使得行业网站显得“鹤立鸡群”。中国商业网站中的行业网站与国外的专业网站又有什么不同,始终是个令人欲说还休的话题。从去年开始,《互联网周刊》开始有意识的深入接触行业网站的新锐力量,从泛行业类门户网站阿里巴巴、慧聪网,到专业行业类门户网站中国化工网、全球纺织网、中国服装网等等,一年过去了,我们发现行业网站已经和中国的短信经济、网游经济一样,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商业互联网的风向标。
区域经济及产业集群
毫无疑问,这是行业网站的两个“关键词”。让我们转到中国化工网CEO孙德良的视野,“在美国很难发展行业网站,我们行业网站的服务对象一般都是中小企业,而美国通过上百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把中小企业都整合成一、两个‘大哥’,GDP总量非常大,比我们一百个、一千个、甚至一万个化工企业的量都大,这些企业根本不需要你的这些信息,它内部的信息远远超过你这个平台;而韩国也没有必要建这个平台,因为它的国土太小。恰恰是在中国这么一个资本市场刚开始的国家,就目前的经济格局下,数量上以中小企业为主,它对信息有需求,自己又没有能力建信息中心,所以行业网站有它存在的土壤环境,在中国能够发展好这样的网站,但是在别的国家不一定能发展好。”
有事实为证。中国化工网目前入网缴费客户7800多家(续费率90%以上),占国内上网化工企业70%的份额;年赢利几千万元,并以持续40%~50%的速度增长;从1997年创办至今,没要过一分钱外援,从建站伊始就开始收会员费和广告费,甚至在2000年互联网寒潮时还兀自攻城掠地,迅速完成了资本积累。
这不是一个单独现象。正如短信经济沾了中国“人头经济”的光,行业网站正是占据了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双重优势,在网络社会的商业变革中应运而起。这也不是一个短暂现象,正如阿里巴巴的目标是要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商”,只要中小企业仍然存在,只要专业化分工协作仍然遍布全国,行业经济的触媒—行业网站就始终会有让外人惊讶的份量。
赢利时代的竞争
但这还不是肯定成绩、总结战果的时候。全球纺织网的CEO丁建军成天在绍兴的中国轻纺城和杭州的总部里跑来跑去,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有时间停下来冥想。“希望在5年~8年后,全球的纺织品市场是‘全球纺织网’的配套,那个时候实体市场只是解决物流和服务。我们要打造全球最大的纺织浏览器!”白天的豪情在夜晚成为业余热爱研究经济学的丁建军的理性思考。但如何做,怎么做?
丁的后面是中国轻纺城集团,其拥有的柯桥中国轻纺城市场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贸易集散地。全球纺织网并不为赢利发愁,但目前的局势却不能让人安枕。行业网站的同质性竞争明显,大部分行业网站均涉足到网络广告、会员收费、信息咨询、企业建站等业务,而更忧心的是企业对互联网的使用很多只是停留在基础层面,这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同类型的行业网站也造成了竞争压力,全球纺织网必须要做出特色来。
曾在3721呆过的丁建军开始从技术的角度深挖网络的潜力。就拿最基本的网站建设(还记得那个网页收费千元的时代吗?)来说,丁发明了一种将网站建设和行业网站捆绑的方式:自助网站建设业务一站通—客户自助建站,建好网站后客户的产品库和全球纺织网的产品库完全对接;易纺通服务—使大量优质供应商成为采购商上网的最大动力;纺织商务邮—将商务信息和邮箱进行整合和定制;哪怕像即时通讯这样的聊天工具,丁也有想法为己所用。
这是一个技术和商业相互推动的时代。一个想法要加上“七种武器”才刚刚够用。行业网站只有让采购商在采购过程中降低成本,才会吸引更多的采购商过来;而越来越多的采购商又吸引了众多的供应商在同一市场上集聚。比如做服装的,采购的上游产品为面料和辅料;在原材料的采购中,有着非常明显的行业需求。这正是自小就在服装厂长大的中国服装网CEO廖斌的立身之本。发展至今,中国服装网首先抓住了服装经销商这一主体,从经销商、代理商到品牌服装企业,再到服装加工企业、服装面辅料企业、服装机械设备企业等下游产业,打通了一条网上虚拟的服装产业链。
商业竞争达到一定规模后,回过头来又是技术竞争。廖斌举了个例子,国外的一个采购商要生产西服,要寻求10天内以50元的加工成本能生产的厂家,那么中国服装网可能会推给他两千多个这样的厂家,他得一个一个去打电话。但如果能按他的条件定位搜索,比如推荐10家企业,生产能力、品牌、认证都符合,这正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不可估量的未来
行业网站正面临互联网市场深度竞争的压力。“泛行业类门户网站”如阿里巴巴,正向纵深发展,实力雄厚,无疑是江浙一带行业网站倾羡的领头人物。而“专业行业类门户网站”们,成长轨迹大多是依托一个行业,很少有大规模外来资金催大,实力相对较弱,不但面临着阿里巴巴们在各个行业介入程度日益深化的市场威胁,而且有的还担负着行业企业的信息化改造。
出路在哪?合纵连横。联合的一个可能路径是收购,假如阿里巴巴上市,是否有可能收购一大批行业网站?类似目前的盛大那样?或者行业网站赶在此之前真正做大、做强?这是一种出路。另一种出路则是和该行业的传统大企业联姻的可能性,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鼠标+水泥”,也是业务上的回归和融合,不过这样是否又会丧失行业网站存在的“纯粹性”?
机遇和挑战并存。解读“网站100强”中的行业网站,无疑还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地缘趋势—大部分正是位于产业集聚地的浙江。采访中,更多的行业网站表达了这样一种想法,北京和浙江的互联网应该更多的做一些互补,将国外的概念和本土的产业融合在一起,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商业互联网将像发现短信“这根救命稻草”一样,发现行业的魅力和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