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M”,比较正统的叫法是Enterprise Instant Messaging,即企业实时通讯或企业即时通信。
国内引入EIM概念的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印象中“EIM”不过就是用在企业里的聊天工具,充其量也就是个传传文件,发发消息的小玩意。前几年国内软件厂商们虽然下了大力气来宣传,但由于免费的IM server随处可得,企业对于IM的应用也不是很清楚,所以IM软件实际的赢利情况并不是很乐观。更有人说,“EIM不过是鸡肋”。难道这就是EIM的宿命?
暂且不妨先把目光放得远些,看看地球那一边美国人是如何操作的。 来自美国的数据
行业研究机构Radicati Group公司在2003年做过一项预测。标题为《2003-2007年间的即时通讯市场趋势》的预测报告称,越来越多的即时通讯用户相信,继电话和电子邮件之后,即时通讯服务正在全球迅速普及,而且将迅速成为个人间实时通讯的有机组成部分。据Radicati预测,全球的即时通讯服务账户将由目前的5.9亿增长到2007年的14.39亿,这将使每天发送的即时通讯消息数量由目前的5820亿增长到2007年的13800亿,而即时通讯软件市场将由2003年底时的680万美元大幅增长至2007年的2570万美元。其中企业领域增长显著,账户数量将由目前的6000万增长到2007年的3.49亿,增长幅度高达600%。Motorola与Dell等跨国大企业已经开始部署EIM系统。
有了市场的需求,厂商们自然是杀得热火朝天。Yahoo,Aol,Msn等CIM的巨头迫不及待的推出自己的EIM解决方案。
看来“EIM是鸡肋”的说法似乎可疑,但又有声音道“咱们是有中国特色的,凭什么老跟着欧美转。”此话不无道理,让我们再来看国内EIM的先行企业。 “国产”案例
浦发银行已经实施了全套Office System,其中Live Communication Server的应用目前还只体现在以即时信息方式发布通知,例如IT部门告知大家新增了什么IT功能、新的办公应用,再比如提醒员工及时更新病毒代码等等。
2002年初腾讯发布了企业可免费下载的EIM产品BQQ,到2003年9月发布收费版本RTX之前,BQQ注册企业用户已达到了8万多家。RTX发布后,付费购买的企业也在增加。在2003年11月,腾讯还推出了包含有IBM实时技术QuickPlace的RTX 实时协作版。TCL集团、青岛可口可乐等公司都已经成为RTX的用户。
既能减少办公开支,又能提高工作效率,EIM不是鸡肋,而是一只能打鸣的“金鸡”。可喜的是有些国内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腾讯的RTX已经率先提出了企业协作平台的概念,如TCL等大企业集团已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响应。
但是EIM的广泛使用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深入应用的问题。如何让EIM与KM、BI、SCM、CRM更好地结合,从而发挥更大作用,软件厂商的探索与企业的实践将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