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力瓶颈
注意力是五大主观资源之一,所谓注意力瓶颈是指注意力短缺。
在网络时代,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一日千里,日新月异;另一方面,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繁忙,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从而形成了一种在传统经济下很难想像的现象———注意力的有限性与信息资源的无限性的矛盾,即注意力短缺。注意力经济又被形象地称做“眼球经济”,是指实现注意力这种有限的主观资源与信息这种相对无限的客观资源的最佳配置的过程。注意力经济一词,国内最早是由《软件》杂志从国外《连线》杂志上转译过来的。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物理学家米歇尔·古德汉伯(Michael Goldhaber),但是注意力经济一词肯定不是由他发明的,尽管据说他在1984年就产生了注意力经济的“头脑风暴”,但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究竟是谁发明的至今还名花无主。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1994年注意力经济一词已经出现在报刊杂志上,1997年威廉姆·达克(William Drake)出版了《注意力经济学的新研究方法》(New Approaches to the Attention Economy)一书。在网络时代,注意力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注意力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也可以使网络商获得巨大收益,注意力已成为一种可以交换的商品,这就是注意力的商品化。注意力作为一个个体资源虽然是有限的,但如果从全社会总体角度看,它又是非常丰富的资源,而且其再生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而引发的经济效益是具有倍增的乘数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网络的点击数(访问量)、网民数往往比利润更受到风险投资者的重视。因为点击率能够帮助我们破译注意力“密码”,从而准确地把握市场走向。在这里注意力是第一位的,利润反居次要地位。在网络时代没有注意力就没有利润,而没有利润的企业最终要失败。英特尔前董事长格罗夫说,“未来因特网之争是争夺眼球的战争”。西蒙教授说,“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这恰恰说明注意力的重要性。
二、倾听力瓶颈
倾听力是指人们用耳朵的听力消费信息的能力,又称“耳朵经济”。
在网络经济时代,所有主观资源都变得金贵起来,倾听力自然也不例外。目前,由于人们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注意力”短缺上而忽视了倾听力,所以,从表面上看倾听力似乎还处于“闲置”的状态。实际上,在网络时代,只要是能够消费信息的能力———人们的主观资源,迟早都会出现短缺,形成人们占有和使用信息的瓶颈。例如从公司经理到普通职员,在上下班时,往往由于塞车或等车的原因要在路上花费许多时间,此时可视信息的消费受到环境的干扰常常难以实现,人们不可能一边开车一边看网上信息。在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上也难以轻松上网。目前人们享用信息的方式还是相当传统的,如听收音机、随身听等等。一旦我们把网上可视信息变成可听信息,不仅可以缓解注意力短缺的压力,而且可以使倾听力资源发挥作用,从而也就找到了网络经济的另一个增长点。
三、语音力瓶颈
语音力又称“嘴巴经济”,是人们通过语音来支配、使用和调动信息的能力。
语音力的短缺也属于主观资源短缺,是由于目前的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限制,还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以提高人们消费信息的主观能动性。语音力资源的开发也是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傻瓜化。比如语音控制的电脑,1999年有6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发明了一项声控电脑技术,立即被有眼光的商家发现,这6名学生也因此获得了价值600多万元的权益。声控电脑技术的意义在于它把计算机的输入、调控和处理方式由键盘的复杂方式向声控的简单方式迈进了一步,这就为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化提供了一种技术上的可能性,甚至一位从未用过电脑的人也可以上网。当然,声控电脑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如环境扰动问题,口音问题等等。又如语音合成技术,几年前不少国内专家预测到2005年以后才可能进入实用阶段,可是IBM公司已经开发出相当成熟的语音识别技术,现在我们如果要使用该项技术恐怕只能向IBM购买。
四、操作力瓶颈
操作力又称动手经济,操作力瓶颈是指在网络经济时代,由于人们知识技能水平的限制,许多人都不会使用电子产品、设施以及网络产品、服务,或者说缺乏使用电子信息产品,享用网络产品和服务的操作能力。
据统计,我国使用和接触过计算机的人约占总人口的10%,也就是说有十几亿人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计算机的键盘式操作模式还是过于复杂了。人类把笔作为处理信息的工具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从笔到打字机是一个进步,从打字机到计算机键盘又是一个进步,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进步。但是复杂的东西就难以普及,特别是操作复杂的东西就更难普及了。何况键盘输入是基于大多数以拼音文字为特征的国家(如英语由26个字母组成),不适合中国汉字这种方块字使用。所以,操作力短缺是限制网络普及的重要因素,只要目前这种键盘式的操作方式一天不改变,普通百姓就不可能像操作电视机一样,上网购物,交水电费……网络经济也不可能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突破操作力短缺的关键,在于抛弃目前这种相对复杂的键盘操作模式,向傻瓜化发展。最近,有一个案例,就是“商务通”,“商务通”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广告做得好,而在于它向操作傻瓜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把复杂的键盘操作模式变成了简单的笔写式操作模式,从而实现了由复杂化又向简单化复归的螺旋式上升。我们几乎可以断言笔写式和声控式的操作模式必将取代键盘式的操作模式成为网络经济实现普及化、大众化的主要操作模式。
五、语言力瓶颈
语言力是指掌握非母语的能力,或用非母语交流的能力,即读、译、听、说、写非母语的外语能力。
在网络经济时代,传统的国家边界的概念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语言边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障碍是互联网的最大障碍之一。它造成了只有极少数外语好的网民可以直接享用互联网的外文信息,而绝大多数网民则只能间接地获得这些信息,或者二手、三手信息。同时,大量本国信息由于语言障碍,外国人也不能直接享用,他们只能望网兴叹。这个巨大的双向市场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互联网也就不能真正成为国际化的网络。人们只能白白看着网络经济这“一江财富向东流”。然而语言障碍本身也是网络经济的发展机遇,突破了这个障碍就意味着可以获得巨大的商业发展空间。在网络经济中,一切经济行为的成功首先取决于语言交流是否畅顺,谁率先打通语言交流瓶颈,谁就能率先抢占以语言为边界的网络经济的新市场。因此,机器翻译技术也是各国竞相发展的领域,日本已投入8亿美元,德国每年约投入1.9亿马克,至今还未取得突破。目前以汉语为基础的机器翻译技术,中国居国际领先地位,这些是中国独有、外国没有的“民族高科技”。不少外商都对中国的翻译市场虎视眈眈,都想从这一块巨大的潜在市场分一杯羹。微软在西雅图组织了800多华人攻关汉英翻译技术;IBM也从中国招募高手力图攻克这一难关。对于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高科技”,如果国家不及时地加以扶植、推广,这一成果早晚会成为国际大跨国公司的盘中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