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DWDM系统设备简介
DWDM技术已应用于大规模光缆环路中,有进口设备也有国产设备。现以SBSW 32 DWDM系统为例,将其主要特点、网络应用、系统结构、技术参数简介如下:
1.主要特点
1)超大容量。在一根光纤上可接入32个波长的信道,目前每个信道的最高速率为2.5Gb/s,最大传输容量可达80Gb/s。
2)平滑扩容。设备按32波设计,光信道可逐步增加到32个。由于系统中采用了增益锁定型EDFA,信道的增减不会对系统和其它信道产生影响。
3)开发性设计。产品符合ITU-TG.692、G.691、G.681、G.otn等建议及相关国家标准,并具备波长转换器,可接入不同厂家的SDH设备。
4)光信道直接分插。即实现光ADM功能。分插的波长数可为1-4个,分插出的光信道可组成本地网。
5)光监控信道具有保护功能。主信道的任何故障不会影响光监控信道。光纤折断不会影响光监控信道传输网管及公务信息。
6)具有前向、后向兼容性。可直接接入现有的SDH光传输设备,并完全满足WDM全光网络的要求。
2.网络应用
SBSW 32的大容量,长距离传输,开放性设计、直接光信道分插和平滑扩容能力,使其具有极强的网络应用能力,可适应干线网、中继网和本地网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做到容量增长和业务增长同步,优化投资。
SBSW 32可组成点对点、链型和环型网络,因而特别适用于国家干线网,包括国家一级干线和国家二级干线的建设。可利用其光分插复用(OADM)能力,将分插出来的光信道组成本地网。
3.系统结构
SBSW32 DWDM光传输系统由两种设备组成,即波分复用光终端设备和波分复用光线路设备。它们采用相同的子架和背板,只是配置不同而已。
1)波分复用光终端设备(WTE)
在发送方向,WTE把波长为l1-l32的信道经合波器复用到主信道,并用光功率放大器放大,然后加上波长为ls的光监控信道,送入光纤线路。当接入信道的波长与DWDM规定的波长不同时,可采用波长转换板进行适配,若需要较多的波长转换板,可增加一个子架。
在接收方向,WTE先把光监控信道取出,然后对主信道用光前置放大器进行放大,经分波器解复用成各个波长的信道。
设备中还包括主控板及开销板,处理网管和公务信息。
2)SBSW32波分复用光线路设备(WLE)
每个传输方向的WLE先将光监控信道取出并处理,再将主信道信号进行放大,然后主信道与监控信道合路,送入光纤线路。
设备中包括主控板及开销板,用于处理网管和公务信息。
4.技术数据
1)传输介质
适用光纤有:G.625光纤、G.635光纤、G.655光纤。
2)传输距离
最大光终端设备间距:640Km
光终端设备间最大跨距损耗:8×22dB或5×33dB
3)传输容量
最大容量:80Gb/s
单信道速率:155Mb/s, 622Mb/s, 2.5Gb/s
4)信道参数
主信道波长(以16波长系统为例):(单位nm)
l1=1548.51 l9=1554.94
l2=1549.32 l10=1555.75
l3=1550.12 l11=1556.55
l4=1550.92 l12=1557.36
l5=1551.72 l13=1558.17
l6=1552.52 l14=1558.98
l7=1553.33 l15=1559.79
l8=1554.13 l16=1560.61
5)监控信道波长(单位:nm)
lS=1310±5或lS=1510±5
6)监控信道速率:2.048Mb/s
四、信号复用的发展方向
信号复用的发展和信号本身的发展相一致。信号的发展方向是从模拟向数字,而信号的复用方式是从频分到时分。
信号的复用方式和信号本身的性质相关。在模拟信号时代,常采用FDM方式,无论是通信还是广播都是如此。频分是把频率从低到高分成几个频段和许多信道,然后分配给不同的业务范围使用。时至今日,我们对模拟电视信号仍按频道划分进行传输。
数字时代已经来临,数字信号将逐步取代模拟信号,这是不可抗拒的潮流。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通信和信号的处理领域。我国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拟于年内试播,一个全数字化的世界不久将会到来。对于数字信号,主要采用TDM方式。全数字TDM方式可以提供复杂而灵活的功能,使本来很复杂的业务量的集中与疏导、储存与交换以及信号的混合与分插等变得十分便捷。
对于编码和压缩处理后的图像信号的传输目前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在频道划分的基础上,对数字信号进行载波调制,然后以有线或无线为媒体进行传输。调制时采用正交调幅方式(QAM)。数字信号的载波调制是TDM和FDM方式的结合,是一种不完全的TDM方式。另一种是将数字基带信号直接进行传输。传输系统的组成方式与图3的区别在于先将各路信号分别抽样、量化、编码,再经时分复用分配器合路后送入传输信道(有线或无线设备);在接收端,先分路,然后各路分别进行解码,使信号复原。这种方式非常适用于双向互交式业务,同样也适用于单向广播式业务。(全文完)
作者:《广播电视网络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