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不相信眼泪——2004年8月无忧指数IT篇
发布时间:2006-10-14 8:34:52   收集提供:gaoqian

     整个8月最为热门的话题就是奥运会,中国女排又重新夺回了阔别二十年的奥运会冠军,第七次英姿飒爽地站到高高的世界冠军领奖台上!当追风少年刘翔为中国田径拿到宝贵的金牌时,人们对奥运会关注度达到了高潮……那一边奥运赛事捷报频传,而这一边IT职场却是一片凝重。根据有关方面公布的数据,今后两到三年内,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多达2400万,而年度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为1000万左右。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仍十分严峻。

    8月无忧指数数据显示,整个大盘总职位需求数达到了293127个,比7月增长了6877个职位。可是细分一下,6877个职位增长量中,IT职位增长仅占了147个,增长最为迅猛的是销售类和市场类职位,显然应验了一句话,企业发展销售与市场先行。至8月为止IT职位需求数为40630个,基本与上月持平。如果说手中的293127个职位需求数还让人心头热呼一下的话,那么看看庞然的求职大军,心中就只剩一个字:寒。

热门城市求职:寒就一个字

    据外企太和薪酬报告统计,从城市平均薪酬水平上看,由高到底,依次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在中高端管理岗位北京和上海不分伯仲,深圳、广州紧随其后。IT高科技行业北京的薪酬水平依然是领头羊,其次由高到低是深圳、上海和广州。热门城市的高薪酬吸引着一批批求职者纷纷拥入。

    无忧指数显示,8月北京职场职位招聘数有67662个,其中IT职位需求有13999个,位列各大类职位需求老二。据人事部人才信息中心发布了二季度,北京人才市场登记用人需求39.8万个,登记求职共88.5万人,职位需求比为2.22:1。保守的估计,基本上是2-3人在争夺一个职位,实际情况可能比此还要糟糕。中关村,这曾一度是IT人梦中的硅谷,现今也是辉煌不再,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人力资源处处长王立平表示,中关村企业的生命周期非常短,“在1~5年之间大概有20%~30%的初创企业会倒闭”,5年以上的企业一般都是能够立得住的企业了。

    回头再来关注另一个热门城市上海,本月上海职场总需求数为76529个职位,列位全国城市需求之首。其中IT类职位需求达到了11842个,排在了销售,工程技术类职位之后。明显地上海职场IT类职位并不受宠,相对而言销售类和工程技术类职位的需求远远比IT热门。另外从近期发布的上海人才开发目录的2004年版本中也可以看出,上海职场IT类职位需求重点。目录显示:去年,信息产业人才以三大专业15个岗位,在目录中占有重要一席。软件与电子产品研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三类专业的人才,被作为人才目录中重点开发人才,位居目录前列。 不过,2004年一个较大的变化是,信息产业人才并未出现在人才目录中,一些相关专业人才被并入到了其他的人才类别中。从目录的调整中可以看出,上海今年对信息人才的需求,主要出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信息服务代替了原来的三大信息专业,成为今年上海打算重点引进的信息类人才。

    文行于此,IT人不得不接受的一个事实是,大城市是有机会,但争夺这些机会的求职者更多。如果此时前进一步是如此的艰难,或许其他城市更有让IT人驰骋的机会。比如一直火热的长三角城市群:南京目前紧缺软件设计类人才,苏州急需IC人才和软件开发类人才,杭州的IT业发展如火如荼,正在等待通信、软件、集成电路、微电子等人才的加盟,还有镇江、无锡……可能退一步真的是海阔天空。当然大家在去目标城市前还是要做一些关于当地城市文化、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

企业的选才观:合适才是最好

    从无忧数据显示看,8月民企需求又有了一个大的跳跃,职位需求数为36904个,比7月份增长了1735个职位数,相对民企的大手笔,其他类企业需求并未有太大的变动。合资/合作非欧美类企业需求数为23903个,列位企业需求数第二。外商独资欧美类企业的需求仍未有太大起色,排名第三,需求数为22225个。

    据媒体报道,TCL集团准备在年内招聘2200名IT人才,此圈才之举大有似曾相似的感觉,但愿历史不会重演……面对民企的需求热情,求职者的反应是冷淡,相关调查显示:67.57%的人希望进入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工作,这一数字是国企(14.19%)的4倍多和民企(8.78%)的7倍多。

    看来就算再难走的独木桥,求职者们也是要拚命一挤的。然而在挤的以前,我们是否看清桥那边的情况呢?有没有了解通过此桥的必要需求呢?过桥后自己能否适合桥那边的生活呢?

    其实外企对选才标准有自己的看法。企业选才不是要找最优秀的,而是找最合适的。合适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外企的HR们认为:具有团队精神、品行好、对事业专注、沟通表达能力强是选才的标准。至于大学里的学习成绩只是参考,企业更关注的是实际的工作和学习能力。

    比如摩托罗拉招聘时对个人的品行非常重视,品行判别是摩托罗拉筛选应聘者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一个应聘者的品行不符合摩托罗拉的要求,就算其专业背景再好,工作兴趣再高,摩托罗拉也不会录用。而西门子公司最强调“能力”,因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经验可以通过实践获得,而能力则不同。西门子强调的“能力”包括推动事情的能力、专注于事情的能力、制造影响的能力和领导下属或团队协作的能力。

IT行业不相信眼泪

    日前计算机世界报刊出一篇名为“IT圈招聘者的眼泪”的文章,大致内容是讲述一名女大学生在求职时仅要价1000元。文章的作者作为一名招聘者和一名IT界的“老江湖”感慨万分:“同样是Internet,在泡沫的年代一个编辑或美工的薪水完全可以月供自己理想位置的房子。而现在,看着眼前这位刚刚获得全年奖学金并且具有外语6级,计算机2级、还有着抗击非典荣誉的女大学生,我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些恐慌,原因并不是她只要求的1000元工资,而是人力资源部告诉我,还有很多也是这个标准,甚至条件还好,工资还低,问是否考虑进行几轮筛选……”

    对此很多人会有生不逢时的感叹,因为现在要生存必须比4年前多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诚然表面看的确如此,但细究之下还是心态的问题,感叹也好,委屈也罢,是否能够解决目前的问题呢?是否可以回到4年前“轻松”的时光呢?显然不可能,那么再合理合情的抱怨也是徒然,生存的最基本法则就是:只有人去适应社会,而不能要求社会来适应个人。

    其次4年前能轻松就业的人,如果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恐怕再大辉煌也是昙花一现,难以在如今这样的环境下混的如鱼得水吧?每个行业都有其成长周期,在IT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入行固然容易,但想要继续混并不是那么轻松的,因为一切都是在摸索,行业的发展,企业的战略都是一个未知数,在这些不可定的环境下,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存在着不定因素。而在行业发展的中级阶段,未知的东西在逐渐减少,行业发展的脉络已经清晰可寻,此时的IT江湖可能规则多了些,要求高了些,但同样如果有真实能力,个人发展的风险系数也要小的多。

    再者,4年前人们对于互联网对于IT的了解只是一点皮毛,而经过这4年的摔打,走过来的人相信都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经历寒冬的企业变得更为理智和务实,他们对人才的考量也变得越来越“挑剔”, 毕竟IT已走下了神坛。也就是此时大家混饭吃的条件都一样,对你对他对我都是如此,这是一个很残酷但也相对公平的竞争。

    IT是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作为业内的奋斗者,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除了要适应市场的变化之外,必须有比较强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有人说过“人的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我们生存的这个江湖不相信眼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