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隧道技术的性能
发布时间:2006-10-14 8:03:42   收集提供:gaoqian
程凯


  现代通信网络中有大量设备采用TCP/IP协议与网管中心进行通信,这种应用有其特殊的要求。首先,网管信息不同于网络本身承载的业务信息,在网络稳定时数据量较小;其次,设备与网管中心分开,分散于不同的地点,必须借助一定的传输手段;第三,网管网络大多为星形,单对链路(网管中心到设备)间的数据量较小。

  针对这种应用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如采用Modem和路由器等,但不论何种方法,都需借助跨越地域的传输网络。因此如果传输网络本身提供一定的通道,就可以大大降低设备的复杂性和成本,在一些小型的网络尤为明显。

  SDH技术的一项特点就是具有充分的开销字节用于网络维护,这为上述应用提供了可能。但IP数据有其完全不同于SDH的特点,因为前者是按照IP地址寻址的,而后者则有着固定的网络结构,网管数据必须根据IP地址找到分布在SDH网络中的不同设备,即SDH设备必须为IP数据的寻址提供一定的机制。IP隧道(Tunneling)技术为IP数据的SDH开销通道中传送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1、原理概述

  SDH技术本身就提供网元管理系统(EMS)网管接口,网管信息在再生段(RS)的D1-D3字节或复用段(MS)的D4-D12字节通道传送。以朗讯的SDH设备WaveStar TM AMD 16/1来说,网管信息在MS的D4-D12字节传送,每字节64kbit/s,有576kbit/s的带宽,传送SDH网管数据绰绰有余。而SDH本身的网管数据通道网(DCN)和前面提到的应用很相似,两者都是以地址来传送数据,而地址一一对应于网络中的硬件设备。通过一一对应的地址映射,隧道技术可以识别IP数据的目标地址,并对应到相应的SDH网元地址,由对端的SDH设备将IP数据提出,送到远端的以太局域网。远端IP主机与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网络中的SDH网元相连,通过SDH设备的数据通信信道(DCC)传输IP数据,最终实现IP主机与IP网络间的IP数据交换。

2、协议模型

  能够提供IP隧道技术的设备可称之为双协议栈(dual-stack)节点,因为它支持OSI和IP两种协议栈。在整个SDH网络中只需要接入点是双协议栈节点,并不要求所有的SDH网元如此。不同网元的不同协议栈在TCP/IP网络中通过IP进行寻址,在IP和IP隧道的交界点,通过双协议栈节点完成IP协议与OSI协议的转换,而在IP隧道阶段的其它网元只在OSI第三层对数据包进行转发。

3、地址映射

  SDH网管网络中使用网络服务访问点(NSAP)地址来识别网元,而IP网络则使用IP地址,因此每个双协议栈网元(dual-stack NE)既有NSAP地址也有IP地址,IP数据从该网元送往其它子网。双协议栈网元在本地局域网中起到了网关的作用。

  每个双协议栈网元都有一张路由的对应表,每条路由就是一个NSAP地址和一个IP子网地址的对应。每个网元将自己的NSAP地址、IP地址和子网信息由OSI链路状态协议(LSP:Link State Protocol)数据包向其它SDH网元广播,同时读取其它网元的广播信息。路由表也可手工设置。双协议栈网元又在整个IP网络中充当路由器。

4、装载与分段

  IP数据被从端口读取后,根据长度进行分段,再装载到OSI-DCC的无连接网络协议(CLNP:Connection-Less Network Protocol)数据包中。

  IP在局域网上的包长为46-1500字节。CLNP在局域网上的最大包长为1497字节,在OSI-DCC上最大包长为512字节。在远端局域网端口输出的是分段后的数据包,IP包长为444字节。

5、网络配置

  IP隧道技术已在国内外有很多应用,支持这一技术的SDH产品主要是朗讯公司的WaveStar TM AM1(AM1+)和WaveStar TM ADM16/1。主要应用在电信接入设备的网络管理,如AnyMedia TM产品系列,也可用于传送运营商自己的数据和其它产品(如交换机)的网管数据。

  由于网络配置涉及到两种不同的网络技术,所以如果不能对两者都有清晰的了解,是很难进行网络规划的。

6、性能评测

  作为隧道技术的一种应用,IP隧道是通过软件完成的,功能检测比较简单,其性能测试主要是流量(throughput)的测试。IP隧道技术有两上可能产生瓶颈的因素:一是SDH设备的处理能力;二是DCN的性能,它就是SDH的DCC在传送本网网管信息之余所能为外部应用提供的带宽。作为一种分析的手段,可以先将第二个因素略去,在没有SDH网管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流量的测试。

测试结论如下:

·IP流量的最高速率约为400kbit/s,占DCC理论带宽(576kbit/s)的70%。

·在包长较小的情况下,所处理的包数量基本不变;流量随着包长增加而线性增加,说明了接口的最大处理能力。在包长较小(小于256字节)的情况下,接口是瓶颈所在。

·曲线的起伏说明数据包分段对传送能力的影响,这是必然存在的。端口的处理能力约为120包/s,这一值基本不变。

·允许帧长为64-1536字节。

  测试结果表明,DCC的带宽并未被IP隧道的数据完全占用。这是一种比较均匀的分配,附加功能并没有对基本功能造成不利的影响,但在整个网络设计时仍有必要考虑各种因素并加以权衡。在实际网络规划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SDH本身的网管不稳定时,避免使用隧道技术。网管不正常时,网络中可能有大量的垃圾数据,再使用隧道技术会使网络不堪重负。

·避免在局域网上接入太多的IP设备,尤其当局域网上需要传送OSI数据时。因为太多的IP数据(并不需要进入隧道的数据)会占用局域网的带宽,造成过多的数据冲突进而影响OSI数据的传送。DCN规划中就强烈建议IP与OSI不使用同一个局域网,并限制了一个局域网上所接节点的数量。

·尽可能减少路由器与OSI保护路由混用的情况。


摘自《现代电信科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