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移动电话测量技术
发布时间:2006-10-14 7:54:58   收集提供:gaoqian

  随着第二代移动电话的成功普及,第三代移动电话已成为90年代后期无线通信发展的焦点。发展第三代移动电话最初的目标,是希望制定一个全球一致、且能够在各种不同的通信环境下皆可使用的通信系统,达到“随时、随地可和任何人通话”的目的。同时,第三代通信系统希望通过利用无线的方式提供语音、图像、数据等多媒体传输业务,让用户能够利用此系统作多元化的通信应用。
  目前整个通信规范虽然还正在制定中,但几个主要被用来满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仪器的通信技术,都是属于宽带码分多址(WCDMA)方式。该方式可分为2类:
  ●一种是用多重载波(MC)方式来提高第二代移动电话中单一载波码分多址系统的容量;
  ●另一种使用直序扩谱(DSSS)方式,将基带语音或数据信号作频宽扩展。
  如果对应到目前主要的通信规范上,美国所提出的CDMA2000主要采用多重载波方式(直序扩谱也被包括在此规范中),而欧洲、日本等提出的W-CDMA采用的则是直序扩谱技术。
  CDMA2000以及W-CDMA的测试规范虽然都还在制定的过程中,然而已知道CDMA2000可与第二代码分多址系统相容,同时W-CDMA和第二代码分多址系统同样使用直序扩谱技术。因此根据第二代系统的测量规范及经验,再考虑第三代系统的变革。可初步归纳出几个关键测量项目。以下针对这些测量项目加以介绍。

  邻道功率比(ACPR)
  这是第二代码分多址系统中放大器的主要测试项目,亦可视为是传统元件测试中“2/3阶互调”的延伸。由于码分多址信号属于宽频信号,若将它视为大量的单频音之组合,那么这些单频音通过非线性放大器所造成的互调失真便形成邻道信号的频率的增量。若待测放大器的特性曲线不够线性化,导致邻道信号功率过大,便会影响通信质量。
  邻道功率比测量需要信号源和频谱分析仪。信号源产生一个第三代码分多址的模拟信号,输入到待测放大器之后,再将放大器送出的信号用频谱分析仪来观察。此时频谱分析仪的测量动态范围必须够大,以符合邻道功率比测试规格的要求。在第二代码分多址系统中,一般定在885kHz频偏位置,基站功率放大器的邻道功率比必须小于-55dB,而手机放大器的邻道功率比必须小于-40dB。此外,频谱分析仪应能够针对数次测量的功率结果进行平均计算。而在信号源方面,同样是码分多址信号,不同的码通道构成的组合、调制方式、各码通道中符号元速率及相对时序微调都会造成不同的统计特性。一般而言,用峰均值功率比的概率分布来表示一个码分多址信号的统计特性。通常进行邻道功率比测试所用的信号源必须能够明确界定这些会影响信号统计特性的参数,以产生正确的测试信号。通常可利用附加在信号源或频谱分析仪上的互补累积分布函数(CCDF)测量归纳来确认测试信号的特性。此外,测试信号源本身的邻道功率比也必须优于待测元件的测试规格,避免发生测试结果不良是由于测试信号不良的影响。

  码域功率(CDP)
  正如在频分多址FDMA系统中测量频域功率、在时分多址系统中测量时域功率一样,为了了解码分多址系统中每个通信信道的功率分布状况,我们必须测量码域功率。然而和所有第二代系统不同的是,第三代系统每个通信信道所承载的是不同位元速率的信息,同时代表每个通信信道的沃尔什码长度也可能不同。根据第三代系统产生的沃尔什码的运算程序,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码层来区分不同长度的沃尔什码。以CDMA2000系统为例,不同的无线电配置对应不同的位元速率及沃尔什码长度,其中4位元沃尔什码属于第2码层、8位元沃尔什码属于第3码层、依此类推,长度为2n之沃尔什码属于第2n码层。
  因此在观察码域功率时,除了区分不同的码通道及其所占的功率大小之外,我们还希望能分辨出每个码对应的位元速率所属码层,才能对整个码域组合有全盘的了解。
码域功率分布属于发射器的测量项目之一。当在码域观测到的噪声位准比理想状况高出许多时,我们可以判断被测系统会产生与各码通道不相关的干扰信号源。其中有噪声的影响,但一般更常见的原因是本地振荡泄漏或是I/Q调制过程出了问题。真正的原因可进一步通过频域或解调测量出来。

  误差向量值(EVM)
  误差向量值的测量可用来验证所有的数字调制系统发射信号的调制品质。如果利用一个极坐标(或I/Q平面)表示数字调制信号的变化轨迹,那么任何时刻信号的大小便与此时轨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成正比,同时信号的相位便是此时轨迹与原点连线和正水平轴之夹角。换句话说,一个数字调制信号可以用一个坐标平面上的向量来表示,而任何时刻理想信号轨迹与实际被测信号轨迹的差异便能够用一个差向量来表示,这个差向量的大小便定义为误差向量值。误差向量值愈大表示被测信号的调制品质愈差。
在码多分址系统中,误差向量值可分为未编码及编码后两种。未编码的误差向量值是在被测信号被解调后,尚未经过解扩和解码前测量出来的;同时仪器所参考的理想信号是由被测信号中检测出的chip(展频后的位元)运算出来的。这种误差向量虽然不能显示出编码器可能存在的问题,但仍能够很快地反应任何基频滤波器、I/Q调制、中频或射频电路设计中的缺陷。
  而编码后的误差向量值是被测信号完全被解成基带信号后,根据这些基带的位元信息经过编码产生理想信号,再比较被测信号及理想信号才计算出来的;这种误差向量值能够反应编码器的问题、基带滤波器机时序控制电路的误差、I/Q调制器的异常以及功率放大器的失真等现象。

  灵敏度测试
  在测试第三代通信系统的接收器性能时,最基本的项目如往常一样,是灵敏度测试。灵敏度测试主要是决定信号功率很小时,接收器收发还能满足某个性能。通常这个标准是以误码率BER来衡量。在ITU规范中,定义语音信号必须满足不超过10-3的误码率,而数据信号的误码率则必须小于10-6。虽然在第二代码分多址系统中并非用误码率,而是用帧误码率FER来定义接收器的性能,但通常在原始设计模型的测试阶段,还是用误码率为标准。
  在进行灵敏度测试时,我们会需要一个标准信号源,这个信号源应能输出伪随机序列,以模拟实际系统工作时信号的随机性。该信号源输出的信号送到待测接收器之后,接收器解出来的数字信息将送人误码率测试仪,与标准未随机序列作比较。另外我们已知不同的编码的第三代码分多址信号通信会有显著的差异,其中信息格式插入点的不同代表了模拟信号与实际系统信号的差异性。若在循环冗余码CRC之前插入,则被测技术要将测试循环完全解调解码后,才能计算误码率,相当于测试待测接收器的整体效能;而若在扩展频谱之前插入信息格式,则待测接收器只要将测试信号进行解扩后,就可以计算误码率了,相当于测试待测接收器的解扩电路性能。由此可知,改变信息格式的插入点能使我们对接收器进行分阶段测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