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拨号网络建设公共接入平台
发布时间:2006-10-14 4:05:33   收集提供:gaoqian
一. 原有的建网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国内多ISP竞争的环境里,各个ISP都拥有自己的用户拨号接入设备、IP数据网络传输、信息源服务和Internet服务,每个ISP的用户拨号接入都必须经过公共电话网。这种ISP的网络发展现状具有下列的局限性:

  ·各个ISP用户接入端口的扩容很难适应用户数量和地域的发展。Internet迅猛发展,使用网络的用户将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用户分布的地域也将是十分广泛,对于每个ISP来说,要适应这种迅速发展的势头是十分困难的。因为ISP必须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网络规模,这对ISP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来讲是十分困难的。

  ·不利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每个ISP都建有自己的网络结构,包括拨号接入网和IP骨干网络,这将导致网络的重复建设。

  ·对公共电话网络来说,每个ISP的用户数据访问都将对市话中继产生压力。但是由于每个ISP都有自己的网络结构,要实现统一的数据流量调度,网络优化,将会涉及到大量的针对各个ISP的协调工作。

  ·不利于服务运营商的专业化发展。每个ISP既要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又要提供用户接入服务,使得ISP很难有精力把信息服务做得更好,更专业。

  ISP各自建设拨号接入网络,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和网络结构复杂。ISP对网络的维护和管理缺乏经验,导致社会综合建设成本增加,投入产出比低。服务质量不高,客户满意度低。

  原有的网络架构不合理,造成大量呼损。所有用户上网都通过汇接局(TMS)接入到各ISP的接入服务器,由于Internet上网时长远远大于普通通话时长,话务模型的改变使原有电话网络不堪重负,网络阻塞造成大量的呼损和用户投诉,同时影响到特服业务的开展。

  随着Internet用户的增长,PSTN的呼损率也在增加。假设每个PSTN用户的月费用约为20USD,基于1百万的Internet用户来计算,呼损率在8%,按有500万用户计,每月要损失500万×0.08×20USD=800万。如果加上用户投诉等社会效益的损失,将会更多。

二. 公共接入平台理念的引入

  目前,国际上ISP流行的做法是将用户接入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分开来,分别由不同的运营商来经营,例如,美国在线(AmericanOnline)是美国最大的ISP之一,但是它自己并没有一个用户的拨号接入端口,而完全是从Sprint,Uunet,Qwestd等各个电信网络运营商购买或租用户的拨号端口,这样AOL就不必大量的人力、物力在IP数据网络上和用户接入网络上,可以集中精力将AOL的各种信息内容服务做得更加专业。

  对国内的各个ISP的发展趋势来讲,为解决ISP拨号网络“各自为政”状态带来的问题,建立公共的统一接入平台势在必行。国内有大大小小很多ISP,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用户接入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对网络投资和网络维护来讲是不利的,对广大用户来讲也是不利的。因此建立统一的用户接入平台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所有原来的ISP就不必管理和维护自己的用户接入网络,只是集中于各类内容信息服务,这将使整个ISP市场的发展更加具有专业性,高效性和经济性。为了有效利用资源、合理使用中继、促进ISP更好的发展。

  经过综合分析,众多电信专家认为建设公共接入平台可以使网络层次清晰、规划合理,其优势在于:

·提高全网接通率,减轻了汇接局的压力

·搭建了网络构架便于持续发展

·易于业务开展

·易于管理和维护

  为适应大容量的Internet接入,减少大容量Internet接入形成高话务对PSTN网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是更好地保证Internet用户的上网质量,就必须有效地将Internet接入用户从电话网络上旁路。

综合各个方面意见,建设大容量数据旁路网络具有如下好处:

  完善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立高质量电信级的Internet接入网络;

  符合统一性与公众性的原则;

  充分发挥电信运行维护管理优势,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

  降低ISP的建设成本;

  更有利于在传统网络上开拓新业务的平台;

  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公共接入平台收益不菲

  从国内对目前已应用了华为A8010公共接入平台系统的运营商跟踪调查表明,系统投入使用后上网接通率从原来的不到50%提高到超过80%,为运营商每月带来的上网话费收入和上网信息费收入大幅度增加(不含特服等业务增加的收入)。

建设大容量数据旁路网络公共接入平台不仅提高了全网接通率,减轻了汇接局的压力。而且还使网络层次更清晰,规划更合理,更易于业务开展,网络管理和维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它使各ISP专注于自身业务发展。端口批发将各ISP从网络建设和维护中解脱出来,降低了各ISP运营成本,实现虚拟ISP,易于ISP的业务拓展和重整。

摘自《计算机网络世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