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品牌国际化路上要慎防“暗算”
发布时间:2006-10-14 8:10:35   收集提供:gaoqian

  随着中国成为WTO家庭的一员,很多有实力的民族品牌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之路。民族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并非坦途,除了相对国际跨国企业还较弱的技术、资本实力之外,对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不熟悉,以及民族品牌对自我品牌保护的意识不强都给了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更不乐观的是,各种手段的“暗算”犹如“十面埋伏”,令民族品牌防不胜防,时时陷入窘境。

  种种针对民族品牌的“冷箭”与“黑手”,大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利用国际贸易技术规则的漏洞,操纵有关媒体甚至政府和国际机构,令中国蓬勃成长的民族品牌吃哑巴亏。这些手段不露声色地削弱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甚至令很多中国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视国际化为畏途。

  专家指出,我国民族品牌必须熟稔国际有关规则、强化品牌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客观冷静地制定国际化发展目标。要走出国门,民族品牌必须先练好“防身术”。

  明枪暗箭面面观

  事实上,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国人的品牌保护意识觉醒较晚,国外的一些企业和个人,早已开始了对中国品牌的侵害。综合看来,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明枪暗箭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核心技术的流失导致品牌效应空洞化。如果说景泰蓝技术的流失还是“友谊第一”时期人们付出的学费的话,那么今天很多企业遭遇的国际化技术专利官司则很“冤枉”。尽管中国企业的科技含量还有一定的不足,但也有很多企业拥有了相当先进的核心自有技术。然而,有技术没专利却使民族品牌往往在技术专利官司中败下阵来。

  其二,商标被抢注。海信在德国遭遇到了商标危机,先下手为强的外国企业抢先注册了前二者的名字,“明明是自己养大的孩子,却要跟着别人姓”,规则如是,打掉了牙还要往肚子里咽。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我国被列为“国宝级”保护的“一得阁”墨汁,却被日本人抢先注册。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域名也成为国际海盗们抢注的新领域。

  其三,反倾销。反倾销看起来都是有关国家政府的行政法律行为,但实质上都是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对手幕后运作的结果。从农产品到纺织品,从打火机到DVD、电视机,中国民族企业遭遇的一次次反倾销,无处不见国际竞争对手幕后操作的黑手。

  其四,营销财务陷阱。随着国内家电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不少中国家电企业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开始了海外市场的争夺。不少企业出于求多求快的心理,往往无视财务安全,违反正常的财务制度,从而落入国际投机分子设下的陷阱。长虹被季龙粉所累,正是因此。

  最后,“李鬼”害“李逵”。随着一些民族品牌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一些不法厂商开始打着中国知名品牌的旗号,大肆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这种做法既侵害了民族品牌的合法权益,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破坏了民族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危害甚大。近日,国内知名的消费类家电企业康佳就在台湾市场遭遇了这样的“暗流”――台湾地区某电视台发布了一则电视新闻,指称一台贴有“KONKA”商标的电视机用的是“已使用了十多年的旧映像管(显像管)”,是“新壳旧管”产品,并播出了该电视机的特写镜头。在年终销售旺季的特殊时刻,此消息迅速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事实胜于雄辩”,经过核实查证,台湾地区此则电视新闻中所指称之“新壳旧管”的电视机并非康佳制造或者康佳授权制造,系假冒“KONKA”品牌的伪劣产品。同时,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未生产销售或者授权他人生产销售“新壳旧管”的产品,也从未授权他人以侵犯用户利益的类似手法制造品质不良的产品。很显然,整个事件的背后,隐藏的是某些图谋不轨的“李鬼”的身影,而他们之所以如此用心良苦,无非是想借助康佳这样的知名品牌获取他们的利益。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民族品牌在国际上的声名日著,针对它们的种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也以不同面目乔装打扮而来。民族品牌要走上国际化的金光大道,就必须识破这种种手段,防患于未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