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ADSL/DSLAM上连技术比较
发布时间:2006-10-14 4:05:11   收集提供:gaoqian
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 胡捷
“图解”两种方式

  无论ADSL/DSLAM采用ATM上连还是以太网方式上连,ADSL用户上网从总体上可以分为需要认证授权计费和Always on两种方式,前者目前几乎全部是采用PPPoE方式认证。详见图1。





图1

  Always on方式则通过1483B或VLAN ID实现,通过DSLAM透传到BRAS,静态连接到运营商IP网络。详见图2。





图2

“起源”:ATM

  DSLAM下行与ADSL Modem之间为ATM(传输媒质为对绞铜线TP),DSLAM上行与BRAS之间也是ATM(中间可经过城域ATM网络),ATM PVC起止于ADSL Modem和BRAS之间,采用的是“per Modem per ATM PVC”方式。DSLAM设备内核采用ATM 信元复用,结构单一,不需协议转换。由于DSLAM基于ATM的完善技术设计,可支持多种业务(CBR、VBR-rt、VBR-nrt、UBR、UBR+),对这些业务提供不同的处理措施和不同的缓存空间,对不同的业务类型提供不同级别的优先级和流控,使得不同的ATM业务类型在整个业务传输线路中得到与该业务相适应的带宽,从而保证了从ADSL Modem到BRAS之间高性能QoS支持。

  ATM PVC具有天然的安全隔离机制。采用PPPoE认证时,从每个终端用户到BRAS之间的PPP Session也是相互隔离的,进一步加强了安全机制。

  基于纯粹ATM结构的DSLAM又被称为第一代DSLAM。

“进化”:Ethernet

  DSLAM下行与ADSL Modem之间为ATM(传输媒质为对绞铜线TP),DSLAM上行与BRAS之间为Ethernet协议(中间可经过城域以太网络或提供以太网帧透传的城域传送网络),ATM PVC起止于ADSL Modem和DSLAM之间。每个ADSL Modem对应一条ATM PVC, ATM PVC终止处要建立BRAS MAC地址与PVC的对应关系,最终映射为BRAS上相应一个PPP Session的VLAN Subinterface,因此又称为“per Modem per VLAN”方式。DSLAM设备需要进行ATM与Ethernet两种数据链路层协议的转换,具体转换方式又分为两种。

  在DSLAM上行链路出口实现转换,此时交换内核仍是采用ATM信元交换矩阵,有人称为第二代DSLAM;在DSLAM下行用户板实现转换,即采用分布式结构,在业务板上实现ATM信元终结和每条PVC与VLAN ID的映射。此时交换内核已经采用Ethernet帧交换背板或总线,有人称为第三代DSLAM。

  由于PVC没有实现DSLAM到BRAS的端到端连接,用户之间的隔离通过VLAN方式,理论上不能实现很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包括用户所占用的带宽、业务优先级以及每用户或每业务的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等措施。用户上网采用PPPoE认证时,每个用户与BRAS之间采用不同的PPP Session,可相应加强安全措施。

  对于运营商来说,抛开成本和性能考虑,第二和第三代产品在组网应用和运行维护上没有本质区别,因此都归于DSLAM的Ethernet上连方式这一大类。

----------------------------------------------------

  编辑视点:本文紧密结合ATM和以太网两种技术的特点,从组网应用、业务提供、管理维护、建设成本及技术发展对基于这两种技术上连的ADSL/DSLAM设备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比较,文章中的配图简单明了地将两种接入方式从用户终端到城域网络边缘节点之间的网络协议进程展现出来,更益于读者理解。通过此文也引发编者在基于ADSL接入之上的另一个思考:IP的热潮终究会将ATM淹没,可ATM的QoS保障、每用户带宽保证等诸多“完美”特性又由谁来继承呢?

摘自《电子产品世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