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网站调查显示七成求职者曾遇招聘陷阱
发布时间:2006-10-14 8:49:21   收集提供:gaoqian

  刚毕业的理工大学生郑刚(化名)喜滋滋地拿到了招聘单位通知书,谁知这份交了300元保证金换来的工作机会竟是假的!同样,某大学两名应届毕业生,好不容易在一家贸易公司试工期满,却被一个显然是借口的原因给辞退了,原先老板答应的试工期完就给开工资的承诺也打了水漂。

  智联招聘、新浪等五大招聘网进行的一个最新“招工打假”调查表明,有七成求职者曾落入“招聘陷阱”。一些人打着用人单位或求职中介的幌子,利用人们的求职心切心理,或骗去保证金、押金,或者无偿“试工”、让求职者充当劳而无获的“推销员”……一旦被人发觉事实真相,马上逃之夭夭。

  而被骗的求职者中,却只有15%的人及时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最大陷阱:收取保证金、押金

  去年10月,某高校贴出广告,招聘应届大学生做市场调查员。该公司承诺每月保底工资800元,每完成一个项目的调查还可提成200元。由于正是2005届毕业生找工作的开始,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前来应聘。公司向每个来报名的学生收取250元的保证金,说是定制统一的制服。公司随意安排这些大学生到市区的一些商店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说是调查某某化妆品的市场销售情况。等这家公司收取保证金近5万元的时候,该公司的办公室门上便贴上“公司迁址”的告示,留下一个已停机的手机号码便消失了。等到大学生们来领工资时才发觉受骗,不但工资不见踪影,连保证金也无处去要还。

  类似的招聘“保证金陷阱”,许多求职者都中过招。在所有求职者中展开的网上调查显示,针对“你遇见过职场陷阱吗”的提问,70%求职者回答遭遇过职场陷阱;听说过的有25.26%;没有遇见或听说的只有4.73%。

  调查还显示,面对各式各样的职场骗局,求职者遇见最多的是收取保证金、押金,比例占到了28.16%。其他依此是虚假职位信息17.37%;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14.21%;以入职培训名义骗取费用12.11%;不按规定提供有关保险和福利的11.05%;招聘是假、卖产品是真占6.32%;以能力考核的名义骗取免费打工6.32%;打着高薪诚聘的旗号实为色情服务2.37%;单位突然人间蒸发的占2.11%。

  最可恨陷阱:利用试用期榨取劳力

  许先生春节后在沪上某私营企业找到一份销售工作,公司老板与他作了口头约定:“试用期”为3个月,试用期间规定底薪500元,另外根据业绩提取业务提成;待3个月满后,单位有意继续使用的,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将底薪调整到1000元,然后再办理用工登记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

  对这份合同,许先生颇有异议:自己在此之前从事销售工作多年,社会阅历丰富,业务能力也相当强,单位再与他约定试用3个月是否真的是政策规定?更为重要的是3个月后,一旦公司对其表现不满、不愿留用,自己这3个月是否成了廉价劳力?如果有1个月自己的业绩不佳,吃了“白板”提成“泡汤”,500元的收入岂不是连最低工资也未达到?

  智联招聘、新浪等网上调查在“你认为最可恨的职场骗局是什么”的问题中,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者占20.26%,成为最可恨的职场骗局。其他依次是打着高薪诚聘的旗号实为色情服务占16.84%;不按规定提供有关福利占4.74%。

  专家分析指出,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之所以令人切齿主要是它的形式比较普遍,而用人机构往往振振有词,将没有通过试用期的责任推到求职者身上,在打击求职者信心的同时,为已经伤痕累累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

  -职业顾问提醒

  求职心切也莫轻易交钱

  凡是简单聊两句,草草应付面试后就说你被录用的招聘,往往重视的是你的“财”而不是“才”。

  很多“招聘陷阱”表现为:让求职者交保证金,理由是,一旦发生求职者造成业务和客户损失的情况,损失应该由求职者分担,但求职心切的人往往在交钱后没等到上班或有机会犯错误时,就被告知招聘职位已经满了,但钱也不退还了;另外更加隐蔽的收费还包括服装费、档案管理费、培训费等等,实际上,这些费用应该是用人企业承担的成本;而求职者很少有能通过后期培训考核的,即使通过了,骗子也会用各种苛刻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己知难而退。其实国家已经有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不得以收取押金、保证金、集资等作为录用条件,如果用人单位连国家的规定都不遵守,他们怎么会遵守对求职者许下的其他承诺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