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电话与软交换
发布时间:2006-10-14 7:11:12   收集提供:gaoqian
在向未来IP网络演进的过程中,如何融合传统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的技术来看,软交换比较适合于网络业务从今天分离的体系结构向未来完全集成开放体系结构的演进要求。电话网络和互联网的业务节点可以独立发展,其间通过软交换等协调设备实现互联互通。这类协调设备不仅交换话音、数据和其他业务,而且完成七号信令与IP的转换,解决两个网话音业务的融合和转移问题。软交换可以提供实时业务的呼叫和连接控制、带宽管理和信令互操作等。它支持H.323、H.248、SIP和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等协议。由于具有开放的体系结构、标准结构和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软交换不同于传统的交换,特别是其上面的应用层和媒体控制层已经与媒体层硬件分离并纳入开放的标准的计算环境,大大加速了业务和新应用的开发、生成和部署。软交换不但负责所在管理域中网关的选择与控制,而且与相邻域中的软交换通过BICC或SIP-T交换网关信息,实现不同域间的业务互通。软交换相关的协议主要是应用层的。在网络层协议由IPv4向IPv6过渡过程中,软交换的功能也需要加强以满足混合协议环境的要求。

IPv6与IPv4混合环境下的软交换

在IPv4与IPv6混合的网络中,主要有两种基于软交换的业务综合方法,即集成模式和叠加模式。

集成模式

在集成模式中,IPv4域和IPv6域间的软交换设备需要同时支持IPv4和IPv6网络层协议。软交换设备位于IPv4与IPv6网络的相邻边界,对于两种网络是公共的,它要同时管理两个域的电话信令信息。如图1所示。图中的SG、MG、SS7、PSTN和PSMN依次分别表示信令网关、媒体网关、七号信令系统、公共业务电话网和公共业务移动网。这种模型适合于IPv4与IPv6属于同一个运营商的网络。而对于电话信令协议如SIP和H.323,由于它们是应用层的,因此对于IPv6和IPv4网络层协议是公共的,即在这种混合软交换机中运行的信令协议不需要根据网络层协议的不同加以重复。而软交换中的网络层协议在实现IPv4和IPv6互通时可以采用双栈(IPv4/IPv6)或地址翻译机制。



这种模式优势在于管理方便,具有统一的业务开发和控制平台。但就IPv6与IPv4融合的角度,其体系结构相对封闭,业务提供不灵活,用户化的新业务开发困难,在网络层互通方面受制于软交换设备制造商。IP4和IPv6软交换节点集成在一起,使网络发展受制。因此缺乏长远的生命力。

叠加模式

另一种可选的方式是如图2所示的叠加模型。每个网络具有其各自的软交换和业务与应用平台。IPv4网络和IPv6网络可以独自地开发其增值业务和应用。软交换设备只需要支持一种网络层协议。不过,由于软交换机需要互通以交换各自所管理网络中的网关分布和状态信息,这可以通过IPv6与IPv4网络结合处的常规双栈路由器或地址翻译来实现。利用网络层的IPv6与IPv4互通技术,为应用层的信令协议建立通道。这种模型比集成模型更灵活,但比集成模型略微复杂一些。



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同时混合使用这两种方式。属于同一运营商的IPv4网络和IPv6网络中可以采用集成模式来整合与管理。而另一方面,IPv4网络和IPv6网络分别属于不同运营商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叠加模型来管理。采用何种模型需要根据具体网络现状和业务预测以及经济比较进行详细分析后才能决定。无论采用哪一种策略,其业务的融合都不会受限于基础网的传送结构而迅速发展。(中兴通讯供稿)

摘自《网络世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