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业务传送技术综述
发布时间:2006-10-14 8:03:38   收集提供:gaoqian
□ 邵信科
  “多业务传送”平台(简称MSTP或MSPP)和“智能光交换”(简称ASON或ION),是目前业界最为热门的两大话题。与智能光交换不同的是,“多业务传送”不仅仅停留在科研阶段,厂商已推出相应设备,有些厂商甚至声称已进入“第二代”产品的推广;信息产业部也于去年发布了基于SDH(同步数字系列)的“多业务传送平台”的行业标准(YD/T1238-2002);网络运营者正在积极部署支持“多业务传送”的平台。

一、“多业务传送”概念由来已久

  “多业务传送”并不是新概念,国际电联ITU-T(原CCITT)早在制订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B-ISDN)相关建议时,就已考虑将各种业务“综合”在同一网络中传送。ATM(异步传输模式)网即是一个集实时、非实时、窄带、宽带业务功能于一身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那么,为什么ATM没有一统天下,成为多业务传送网的主体呢?一方面,是由于ATM技术复杂,其成熟需要有一个过程,同时,ATM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高,导致网络部署速度慢;另一方面,是由于基于IP(网际协议)的因特网发展迅速,特别是以太网的普及,致使ATM还没来得及成为主导技术就不被看好。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IP和以太网技术。

  现在谈论的所谓“多业务传送”,更多地强调的是在“传输”领域,是为了与过去以时分复用(TDM)为基础的传输技术加以区分而提出的。它的含义是:同时支持时分复用和分组交换两种技术。也就是说,“多业务传送”平台不仅能提供基于时分复用的专用通道,而且能直接提供以太网接口,甚至具有ATM信元交换和以太网二层交换的能力。

二、多业务传送平台是市场需求产物

  随着因特网的快速扩张,数据传送的需求呈现大幅增长态势,传统的基于电路交换网络的传输低效率问题日益显现。随着技术进步,许多崇尚IP的专家们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基于IP的、廉价的综合业务网的蓝图,认为IP将替代现有技术(电路交换和ATM),成为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的主导技术。不管是数据、语音还是图像的传输,基于IP的宽带数据传送将一统天下。

  但是,由IP路由器组成的网络还做不到对服务质量(QoS)和数据安全的足够保证。有迹象表明,即使是“纯”数据的传送,对于一些“关键”数据,有些用户如金融领域,仍然对公共IP网存有顾虑,它们更愿意租用ATM或SDH网直接提供的通道。同时,传统的基于电路交换的PSTN(公用交换电话网)仍然是各大网络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

  鉴于上述原因,考虑到经济性和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成熟程度,同时,也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空间,结合时分复用和分组交换技术的“多业务传送平台”成了网络运营商和设备厂商的自然选择。

  网络的演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多业务传送平台将为现有网络向下一代过渡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多业务传送平台”将是今后几年的热点。

三、多业务传送平台的实现技术

  在传输领域,多业务传送平台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

  1.基于波分复用技术(WDM)

  波分复用技术具有带宽宽、对业务透明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设备制造商已经开发出支持STM(同步传送模块)-N、吉位以太网、Fiber Channel(光纤通道)、ESCON(企业系统连接架构)等接口,提供在波长级别上的多业务“透明”传输。

  密集波分复用(DWDM)系统由于制造成本高,因此用在长途干线中较经济。在城域范围内,基于粗波分复用(CWDM)技术的设备因其较低的成本,将随着业务颗粒变大、业务可靠性要求变高和业务种类的增多而逐步使用。由于波分复用是光传输网络(OTN)的基本技术,因此,基于波分复用的多业务传送平台将随着光传输网络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2.基于SDH技术

  在成熟的SDH技术基础上,增加以太网和ATM处理功能,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多业务传送平台。它通过将以太帧和ATM信元灵活地映射进SDH 的虚容器(VC)中,利用SDH网完善的保护机制,使SDH网不仅能提供原有的基于时分复用的业务,而且能有效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送的可靠性要求。另外,进一步加入二层交换功能后,SDH多业务平台还可以承担以往由SDH、ATM和以太交换网这3个网络提供的所有功能。这就使这3个网络的“合三为一”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提高网络建设的灵活性,同时降低网络建设成本。

  信息产业部已在2002年发布了“YD/T1238-2002 《基于SDH的多业务节点技术要求》”行业标准。该标准对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的体系结构做了描述。如图1所示。



四、多业务传送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外各大传输设备厂商均已推出相关设备。国内厂家起步早,产品基本上都同时支持ATM和以太网技术。国外厂商(除个别外)一般只支持以太网技术。

  从目前提供的设备来看,在以太帧的处理方式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不同厂家设备之间均无法互通。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是采用的映射方法不同。以太帧到虚容器的映射有3种处理方式:PPP(点对点通信协议)、LAPS和GFP(通用成帧协议),其中,GFP是公认的发展方向,采用的厂家也最多。支持LCAS(链路带宽调整机制)和虚级联也将是必然趋势。其次,标准化工作的滞后是重要原因。ITU-T虽然出台了有关PPP、LAPS、GFP、LCAS、虚级联等建议,但并未规定上述技术如何组合使用。各厂家对上述建议的理解不同,造成其开发的设备可能存在差异。最后,由于以太网二层交换原只为局域网设计,其组网能力有限,为避免组网时出现问题,有的厂家加入了一些自有的处理方法,这使得互联问题更加突出。

  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目前正致力于RPR(弹性分组环)标准制订工作,目的是使以太帧不仅能在局域网,而且能在城域网、区域网和广域网中传输。RPR以环为基本单位,在环上的各节点可以公平地共享带宽,并可提供类似SDH的环保护功能,同时具有较强的业务分级和服务质量保证机制。目前一些厂家推出的基于以太网的RPR,主要提供基于包交换的业务,也可以通过仿真提供2Mbit/s的低速时分复用电路,但要提供像STM-N这样的高速通道非常困难。值得一提的是,IEEE的RPR是“数据链路层”标准,物理层可以是以太网,也可以是光波或SDH帧。

  总之,“多业务传送”或者称“多业务传输”可能更合适,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实现方法都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多业务传送平台”技术的成熟尚需时日。


----《现代通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