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互联网≠中国机会
发布时间:2006-10-14 8:16:13   收集提供:gaoqian

      尽管我国在互联网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方面,我国的实力还比较薄弱,处处受制于人。下一代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的希望。于是,我们乐观地认为,下一代互联网将带来一场全新的变革,重新洗牌整个互联网产业,中国也与美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有了抢占先机赶超美国的机会。如此美好的设想固然令人振奋,然而它毕竟不真实,与现实隔着很长一段距离。因为,下一代互联网带来的变革远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大,而且,以我国互联网目前的薄弱基础和较低的应用水平,要想把握这样的机会也是难于上青天。一句话,下一代互联网不等于中国的机会。

  变革不大


  在第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和建设上,美国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军方就开始因为军事需求而研究互联网。90年代初,当第一代互联网投入商业市场后,美国从中获益匪浅。清华大学吴建平教授指出,美国是第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建设的领袖,在第一代互联网引发的新经济中,美国不仅保持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获得了巨额的经济利益,带来了长期的经济繁荣,也在军事上掌握了先机,强化了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基石,对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乃至国防、政治都将起到决定性的影响。遗憾的是,我国在第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和建设上都大大落后于美国,要想赶上十分困难。不过,第一代互联网经过多年来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局限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现有的IP地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第一代互联网是建立在32位编码的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协议基础上的,而IPv4协议最多只能为全球提供43亿个IP地址,因此,基于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协议的下一代互联网也就应运而生。IPv6采用的是128位地址方案,能产生2的128次方个IP地址,其资源几乎是无穷的。下一代互联网需要采用新的技术,从光纤到路由器、交换机,以及服务器和应用软件,都可能会产生变革,这就似乎给了我国这样一个互联网建设和研究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赶超美国的机会。


  然而下一代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大,毕竟IPv6协议在原理上和IPv4基本相同,在网络结构和层次上与IPv4并无本质区别。“IPv6不是革命性的突破,以前人们认为IPv6是一个崭新的东西,这种观念一定要转变过来,IPv6只是改变了一下IP地址,其他的主要还是IPv4的思想。虽然从网络的过渡上来讲难度很大,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但是在技术上并不是革命性的。”思科系统(中国)公司技术总监刘永春如是说。在服务质量(QoS)方面,IPv6使用的是与IPv4相同的技术来解决QoS问题,不见得会好多少;就安全性而言,IPv4和IPv6都是使用IPSec协议来提供安全性保证,区别只是IPv4对IPSec的要求是可选的,IPv6对IPSec的要求是强制的,不存在IPv6一定会比IPv4更安全的说法;至于IPv6为人们所称道的移动性,由于相关应用的匮乏,目前还看不到它的优越性。事实上,IPV6和IPV4的特性是绝大部分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速度和容量。另一方面,IPv4在全世界已拥有2亿多用户,这样的网络基础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都转到IPv6,这就决定了IPv6的部署只能是循序渐进的,因此IPv6能否在近年内得到大规模商用还存在着疑问。当然,IPv6还是会带来一定的商机,比如路由器的设计和生产,但以我国企业目前的实力,要想把握这样的机会难度相当大。


  基础不牢


  纯粹从技术角度上讲,在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上,我国好像并没有落伍。1996年,美国政府就出台了NGI计划,着手进行下一代高速互联网络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而在1998年,我国也开始了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工作,这中间似乎只有两年的距离。在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上,我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牵头建设了国内第一个IPV6试验床,2000年开始分配地址;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络NSFCNET于2001年7月通过了验收,实现了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互联;今年4月13日,在2004年的“全球IPv6高峰论坛”上,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 Ladid对我国的IPv6演示网络(IPv6 ShowNET)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中国的IPv6 ShowNET的整体架构、技术实力、网络规模和内容丰富程度等方面都非常成功。”一些专家和媒体更是迫不及待地宣称,“中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研究中,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不过,一个国家的互联网整体发展水平,绝对不仅仅是由互联网本身的技术含量所决定的,它还受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与美国相比,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在硬件上,我国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核心设备的研发、生产能力很弱,关键技术部分处处受制于人。尽管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IT产品制造的重心,但也仅仅局限在产品上,而非技术的研发。比如,国内的企业目前还没有能力制造IPv6路由器,而一些国际巨头像思科、诺基亚等就早已研制或拿出了一些配套产品。软件方面也不例外,清一色的是外国产品,即便是所谓拥有自主产权的Linux操作系统,也不外乎是把国外的东西拿过来改头换面而已。至于同互联网发展密切相关的物流体系、信用制度、法律监管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更是相去甚远。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我国要想把握下一代互联网本就不多的机会,恐怕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应用不足


  技术的本质和价值在于应用,互联网也不例外。提高互联网应用水平,不仅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促进产业本身的良性发展,最终保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战略得以顺利实施。2003年国内的互联网企业重现生机,就在于有了短信、网络游戏等诸多应用业务的支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应用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只能说是一个互联网大国,而绝非互联网强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经指出,“在注意技术研发的同时,必须大力推进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胡启恒更是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我国在对待下一代互联网的态度上存在的误区:“一上来就问研发,而不问应用。国内从上到下都注重技术,但并不只是有科学技术就成,还需要应用,咱们国内的互联网应用就远落后于国外。而一个新的东西,用了以后才能知道不足,如果连用都没用过就直接来研发,那简直没法做。与其说我们(下一代互联网)的研发落后多少,不如讨论我们的应用落后多少,我们根本就没用那个先进的技术,现在的互联网的魅力都还没有在中国充分显现。”


  我国互联网的应用究竟在何种水平,与国外相比究竟有多少差距?来自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的一系列数据披露了问题的答案:从用户数量来看,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数占全球用户总数的11.3%左右,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从用户普及率看,美国已经达到63.2%,全球各国普及率平均数为10.7%,而我国的用户普及率只有5.2%;从应用层面看,在我国830万家中小企业中,虽然有47%的企业把业务接入互联网,但只有11.1%的企业开展了电子交易,大多数企业只是在网上开设主页和电子邮件地址,且网站信息长期不更新。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和90%的大型企业正在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目前的应用水平是非常低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即便花巨资建成了下一代互联网又有何益?


  结语:


  互联网刚刚在我国兴起的时候,许多人像现在一样鼓吹中国和美国处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然而当泡沫破裂,互联网洗净铅华走向实用之时,我们才猛然发现,我国的互联网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应用方面,与美国相比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现在,当下一代互联网正在逐步走向普及的时候,我们又当以怎样的方式来迎接它的到来?一个不安的信号是——美国的下一代互联网几乎已覆盖全国,而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最大的核心网CERNET2目前仅仅连通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数十所高校!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有何脸面认为下一代互联网会是中国的机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