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安P2P?
发布时间:2006-10-14 8:15:03   收集提供:gaoqian

    “虽然这项服务刚推出不久,但国内的主要网络游戏运营商已经有90%都在与我们合作……”当记者刚刚听到这样的数据时,一开始还是很有些怀疑,尤其是这些话出自一位远在深圳的一家仅有30位员工的小型企业的运营总监之口,但是当记者打开dl.op.cn的页面时,终于相信对方所言非虚。
    深圳市点石软件有限公司以提供P2P文件交换服务为主要业务,该公司运营总监熊俊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点石刚刚拿到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这个证比一般的ICP证更难拿到,当然,可以运营的业务种类也更丰富。”而点石软件的掌门人王欣的心情似乎更为复杂:“这个申请我们差不多一年半以前就递上去了,现在才拿到,横在点石心里的这块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做P2P实在太难!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P2P究竟给产业界出了什么样的难题?
    虽然国内普通网民开始接触P2P是2001年才开始的,但事实上,P2P技术本身的历史甚至比互联网还要长——早期的拨号联机通信方式就可以算做是P2P的雏形。后来,P2P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分布式计算等多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P2P终于成为一种普遍的Web应用技术,它使互相独立的终端在某一通信层次上绕过服务器直接互联,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广域网上实现了局域网一样的效果,当然,真正有价值的P2P文件交换需要足够带宽的支持。
    P2P之火开始燎原,正是宽带走向普及之时,问题也不期而至。

盗火者引火烧身
革命家反被革命

    作为P2P应用的先锋,Napster充当了“盗火者”的角色,但这个英雄也多次“被火烧伤”;而作为最新一代P2P革命家的BitTorrent,更是险些被产业链中的其他势力革了自己的命。

    P2P真正意义上的崛起并吸引全球网民眼球的标志是Napster——那个向全球网民提供免费交换音乐文件服务的“盗火者”——这个软件偏偏诞生在以“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厉”而著称的美国。的确,Napster从一开始就官司不断。2001年,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遍布互联网上的P2P软件免费下载音乐文件时,Napster却在一场官司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网上盗版音乐的泛滥葬送了Napster的“前半生”。尽管后来Napster与唱片业和解,以收费运营的模式保护版权,换取了重出江湖的机会,但声势已大不如前,此时P2P的风头都被Kazaa和BT这些后来的小字辈抢走了。
    我国的情况与美国稍有不同,但是国内最早提供P2P服务的几家企业最终的命运多半还不如它们的美国同行。
    事实上,从国内已有或者曾经存在过的几家P2P文件交换服务提供商来看,点石应该算是非常幸运的了,“最早的那一批,坚持下来的没几家,关掉的有,转型的更多……”一位了解国内P2P产业发展内情的人士告诉记者,后来记者得知,这位业内人士恰恰来自一个“曾经存在过”的P2P软件提供商,该企业运营的就是中国P2P软件史上的“烈士”——Workslink。
    Workslink是国内最早的一款P2P软件,自2000年底开始运营,用户数就不断攀升,在宽带尚未普及的时候就凝聚了数百万的庞大用户群。但是,2002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则完全改写了中国P2P产业的历史。
    2002年7月7日,国内最早的几款P2P软件——Workslink、PP点点通和Openext等被同时勒令关闭文件交换服务器,各相关企业都被要求到监管部门备案。尽管在一个月后,PP点点通获准重新开放了服务器,但曾经创造国内P2P应用领域多个“第一”的Workslink却从此销声匿迹,国内P2P应用的第一波热潮也到此为止。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级主管部门对P2P进行了封杀?“PP点点通”的掌门人陈勇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隐情——2002年夏天,一些境外势力用国内日益普及的P2P软件大肆传播“法轮功”反动信息,对文件交换内容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机制的P2P服务运营商首当其冲成了牺牲品,由于一时间无法对广大的P2P软件用户加以区分,各地方的通信管理局只好对所有境内运营的P2P软件一律喊停了。
    “幸运的是,有关领导部门并未将P2P一棒打死,所以在2002年下半年,先后有几家曾被关闭的P2P文件服务器获准重新开放,但毕竟这个行业已经受到重创,曾经做得最好的Workslink就彻底消失了……”一位P2P发烧友“深紫”曾经见证了中国P2P产业的起起落落,他的话里仍有着对Workslink的惋惜之情。
    据陈勇回忆,PP点点通是最早恢复运营的,当年7月7日关闭服务器,7月底就重新开放了,而点石运营的Openext也在其后不久便重新开张。“后来P2P软件越来越多,国外的Kazaa、eDonkey、GNutella也开始大量侵入国内,不过所有这些都不如现在的BitTorrent厉害!”一位仍在从事P2P软件开发的前Workslink的员工告诉记者。
    2004年1月6日,福建厦门一位普通市民黄某将当地的宽带网络运营商——长城宽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以下称“厦门长宽”)告上法庭,理由是,黄某认为厦门长宽在提供宽带接入服务时限速1Mbps并封闭了BT软件的通信端口,违反了此前双方签定的使用合同。当记者将电话打到厦门长宽时,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此案出现管辖权异议,目前仍未开庭”。
    BT(BitTorrent)的出现,的确给P2P产业带来了天翻地覆的革新,但也引出了更多的问题。

上传者未经许可
执法者有法难依

    P2P服务本身就是违法的?厦门长宽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做出了对BT的评判。无论点对点文件传输服务是否违法,最新的BT都已经是“无法可挡”了。

    如果说以前的P2P文件交换服务是Web服务的“盗火者”,那么BitTorrent将无愧于文件下载“革命家”的称号。“变态(BT)下载,下载的人越多,下载速度越快!”这就是流传于BT发烧友之间的最“BT”的广告语。
    BT究竟有多“BT”?
    从一份关于P2P的第三方调查来看,BT确实比它的前辈们更受欢迎。根据Pew Internet和American Life Project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的文件交换行业有衰落趋势,这当然是唱片业多次起诉的结果。在2003年5月,29%的美国成年互联网用户表示他们参与了P2P文件交换。而到了12月,这个数字就跌到了14%。但是,BT的忠实用户却在不断增加。
    这种此消彼长的趋势同样在国内出现,2003年恰恰也是国内P2P产业的BT年。“去年初,国内的宽带正开始大规模普及,南方以及沿海开放的很多地方由于宽带接入资费政策非常灵活,其宽带普及速度要比其他地方快很多,如果说在Napster时代,国内的P2P应用与美国有1~2年的差距,那么在BitTorrent时代,这种差距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从事P2P软件研发的小蔡告诉记者:“BT在国外的火爆也是从2003年初才开始的,一下子就起来了!”
    小蔡认为,BT的流行有三个原因:第一,BT彻底抛弃了服务器,将P2P的理念进行到底;第二,BT改变了文件传输的模式,充分利用了各用户端的上传带宽;第三,BT的开发者Bram Cohen是将BT作为一款开放源代码软件来发布的,这意味着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赋予BT更多更“BT”的功能。
    这第三点原因使BT成了一款完全失控的软件,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下载网站上已经有数十个版本的BT软件,宽带用户玩BT下载已经成为最流行的应用。就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P2P产业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麻烦,厦门长宽一案所引发的BT用户与运营商之间的争论还只是冰山一角。
    厦门长宽之所以成为被告,按以往媒体的解读是由于少量BT用户占据了大量带宽而引发网速变慢,迫使长宽封闭了BT软件使用的默认端口段,并限制了单个用户的上网速度。
    长宽的负责人对这场官司倒是持乐观态度:“BT本来就是违法的!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上明确指出,‘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未取得许可或者未履行备案手续的,不得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记者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的确看到了相关的条款,其中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定义是“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具有公开性、共享性信息的服务活动”,显然,BT下载也属于此列。
    “个人用户在用BT软件下载的同时也为其他用户提供了上传服务,而现在好像没有哪个用户到主管部门去备案……”按照长宽这位负责人的理解,国内的BT用户恐怕没有几个合法的。
    “法律法规总是滞后的,几年前制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恐怕很难面对现在的很多问题。”一位网友对“BT违法”一说表示了质疑,“如果这样说,我们发个邮件都需要到有关部门备案吗?未经许可,在互联网上什么都做不了了?”
    即使“BT违法”一说成立,以现在的状况来看,对BT执法也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随着BT应用的普及,新的被修改过的BT软件已经不再受端口的限制。小蔡告诉记者:“BT软件已经封不掉了,其使用的端口已经不限于以前默认的那个很小的范围,现在几乎所有的TCP端口都能为BT所用。除非运营商把所有端口都封了,但那样大家也就别用互联网了。”而且,由于不依赖于服务器,BT也不需要去验证用户身份,惟一能标识用户身份的就是其IP地址,这给有关部门追查BT用户也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
    这种无序的状况不会持续很久,国内最早的那一批从事P2P产业的精英们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实纯文件交换的P2P时代应该过去了,很多该注意的问题没有注意,这个产业该冷静下来好好想想。”曾在Workslink工作的周恒拿2002年的往事与今天做比较,觉得P2P作为一个产业,需要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

运营商渴望运营
产业链急待完善

    在产业链的上游,运营商又何尝不想将P2P这样极具吸引力的技术收归旗下?只是,在这个尚未完善的产业链中,P2P何时才能成为可运营的赢利工具?

    从文件交换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看,P2P作为一种单纯的服务,似乎不存在盈利的可能——用户需要的不是P2P软件,他们需要的只是通过P2P能得到的东西,也就是共享的文件。那么如何体现P2P的价值?如何将P2P的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
    类似的问题曾经出现在另一个以P2P技术为基础的应用上,那就是即时通信。
    腾讯QQ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网上聊天曾经被认为是“最无聊的应用”,“QQ比P2P文件交换的实际利用价值还低,虽然也是用了P2P的方式,但它传递的只是文本信息。但就是这样的小软件成就了今天的腾讯,P2P产业应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缺的是什么?”一直从事P2P研究和实践的网民“深紫”认为,现在的P2P企业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腾讯的模式,“不把整个产业链看清楚,再做下去恐怕也没多大意思!”
    2003年,曾因版权问题被起诉并最终被关闭的全球P2P先锋——Napster在美国上映了“王者归来”,在与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IAA)及司法部取得共识后,采用了新的可保护版权的运营模式,终于获得了一个良性发展的机会。
    国内几家“P2P元老”企业的演出更具有戏剧性。Workslink的技术和团队被注入到另一家本地公司,衍生出一个主要面向企业用户的新产品——快递通(KDT),KDT最主要的技术卖点已经不是P2P文件交换,而是协同办公;PP点点通的提供商北京正乐佳仍继续在上一代P2P技术的基础上寻求着新的运营模式,将盈利的希望寄托在新的付费服务VPP上;而Openext的提供商深圳点石则采用了与Napster几乎相同的运营模式,充分与内容提供商合作,希望借此打通整个产业链。
    最显著的一个案例就是,随着网络游戏的火爆,Openext行情开始看涨。现在的游戏客户端软件常常硕大无比,动辄就1G多的信息量,一般的下载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大批玩家同时在线更新的要求,深圳点石看到了这个潜在的需求。深圳点石的总裁王欣告诉记者,现在点石为游戏玩家提供两种服务模式——用点石的软件Openext下载或通过BT下载,由点石提供“种子”文件。无论哪种P2P方式,都能有效减轻网络游戏运营商的服务器负载,所以这种合作方式很快被游戏运营商们所接受。
    点石公司运营总监熊俊告诉记者,那些没有和点石合作的网游公司,往往是自己在做BT下载服务,就像盛大这样的企业,几乎针对每款游戏都提供BT下载的“种子”。“无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P2P始终是一项先进的Web应用技术,技术本身没有错!”
    与网络游戏产业对P2P的追捧不同,在网络的最上游,电信运营商看待P2P的心情却最是矛盾与复杂。如果没有P2P,文件交换就不会这么火爆,宽带的普及也未必会这么快,从这个角度说,P2P帮了电信运营商的大忙——培育了用户,丰富了应用。但是正如厦门长宽的事件所揭示的,并非所有运营商都喜欢P2P,甚至同一家运营商在不同的时候对P2P的态度也可能完全不同。
    某省级电信运营商的一位负责人让记者见识了运营商与P2P应用的另一种博弈关系:“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摇摆过多次,最早时国内也有人用国外的P2P软件,那时候电信还没拆分,我们封那些软件的端口,是因为带宽不够。确实有这种情况,少数人用P2P传文件就会影响很多用户的带宽。后来情况变了,带宽不再是问题,我们的网络带宽增长很多,有一段时间甚至是带宽闲着没人用。这也不好,我们就不再封那些软件。现在BT挺不错,有很多人是因为要用BT才装宽带的……”
    深圳长宽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也告诉记者:“对BT,我们不打算用‘堵’的办法,有时候‘疏导’更有效。”这位工作人员没有透露具体的“疏导”办法是什么,但后来记者从侧面了解到,由于国内最早的P2P企业多发源于深圳,所以深圳长宽与快递通、点石等企业都有长期密切的接触,而最近一段时间,这几家公司也都在考虑与电信运营商进行更深层面的合作。曾经专注于企业市场的快递通也正考虑从Web娱乐服务的角度重新切入到个人P2P应用领域;而点石在推广由Openext发展而来的OP平台时,已经和某些省市的电信运营商进行了服务捆绑。
    再看另一个坚持原来发展路线的PP点点通,其运营状况似乎一直都不甚乐观。从2002年至今,PP在线用户数始终徘徊在2万人左右,难有突破。PP掌门人陈勇认为,这一方面是受服务器承载量的限制,另一方面,PP一直未找到更好的盈利模式也是重要原因。“现在,我们主要还是靠三万多付费的VPP用户来支撑,目前主要的精力就放在增强服务器的稳定性和完善产品功能上。”陈勇告诉记者,PP的运营模式确实需要突破,而这种改变也应该为期不远。

    截稿时,记者又详细比较了国内这几家P2P服务提供商的运营状况,发现其发展规模均处于同一个数量级:PP点点通累计注册用户1300万,同时在线2万人;OP累计注册用户也在1400万以上,活跃用户230万左右,去年11月开始收费后,同时在线保持在2.3万人左右;另一家较小规模的Reallink由武汉维宇软件公司运营,已经有450万用户,同时在线也已过万人大关。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这几家公司的规模都在30人以下。记者由此想到,现在也许正是一个机会,如果有大量资金投入到某个P2P服务提供商,迅速壮大规模,说不定可以将国内的P2P产业一统江湖。这个最终招安P2P的会是谁?

技术链接:

从FTP到BT——下载的革命

    最早的文件下载是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FTP服务,被下载的文件放在FTP服务器上,用户通过Web登录到该服务器,取得相应的下载权限,就可将该文件下载到本地的服务器并最终Download到自己的计算机上。在FTP下载的过程中,被传输文件的来源和目的端并不对等,FTP服务器只是单向地将文件传送给客户端。
    再看第一代P2P软件(如Workslink),其用户在使用软件时,首先登录到服务器上进行身份验证,然后客户端把该用户希望与别人共享的文件名以及该客户端所在的IP地址和路由信息告诉服务器,服务器收集所有用户的相关信息以备检索。
    当一个用户要下载其他用户的文件时,服务器会首先接受客户端的检索,如果用户发现服务器的数据库中有自己需要的文件,就会按照服务器提供的IP地址和路由信息自动与另一个客户端连接以下载目标文件,服务器到这时就没有用了。类似Workslink的模式就是在文件发布和建立连接的前期利用服务器,在文件传输过程中采用P2P方式,也就是将C/S模式和P2P模式结合起来。
    BT的实现方式则完全不同,下载的源信息是以“种子”文件的形式发布的。“种子”文件很小,一般在几十KB到几百KB之间,其中包含了文件所在的BT端地址信息及目标文件的校验码,当BT用户获得“种子”后,直接在BT软件中运行就“种子”文件就可以了,BT软件将根据“种子”中包含的信息自动查找到该文件所在的用户端并开始下载,这个过程中不需要任何的服务器来参与。
    最具革命性的是,BT下载时并不是从一个用户端获取整个文件,BT软件会将待下载的文件分割成以若干KB为单位的许多小块,然后随机分块下载,当有其他BT用户下载同一个文件时,两个用户端下载的分块一般不会完全相同,这样每个用户端在下载时又会将自己拥有的分块与其他用户端共享,当有N个用户到一个“种子”用户处下载时,就相当于有了N个新“种子”。这样,所有用户的上传和下载带宽都得到了充分利用。BT的开发者还设定了一个限制,那就是一个用户的下载速度与其上传速度成正比,这就迫使每个BT用户都要为其他用户做出贡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