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尚无确切定义 冬令营戒瘾效果待考验
发布时间:2006-10-14 8:08:37   收集提供:gaoqian

  经过心理咨询师2天的“心理按摩”,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戒网瘾”冬令营的6名中学生的自制能力、沟通能力已有了明显提高。不过据参加此次冬令营的心理咨询师表示,其实这些沉陷网络不问窗外事的孩子非常渴望交流,目前他们还不能说已经戒除了网瘾,希望家长能够配合,对孩子多点理解和鼓励。

  渴望沟通却无沟通

  这次冬令营的目的是帮沉迷网络的孩子“戒瘾”,其实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孩子、家长学习互相沟通、正常沟通,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世界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据悉,参加本次冬令营的都是男生,分别来自初二到高二,之前他们已经深陷网络。心理咨询师说,其中有一名男生“重度成瘾”,曾经一周时间都挂在互联网上;其他孩子则都是“中度成瘾”。

  尽管他们遭遇到父母的不理解、不闻不问甚至简单粗暴的沟通,但负责此次冬令营的张亚却说,其实这些沉迷网络的孩子都非常渴望与人交流,因此在每天冬令营活动结束后,咨询师都会和他们拥抱一下。一位咨询师描述,初次拥抱这些孩子时,明显能够觉得他们内心很惊慌,对咨询师缺乏信任感。不过在冬令营中度过2天后,最后拥抱时已经感觉到双方有情感交流了。

  张亚表示,这些孩子经过冬令营活动后,目前已能够主动为父母端茶递水,与他人进行正常沟通交流,并且具备了克制自己上网的能力。不过,她也透露,“戒网瘾”冬令营只是整个研究课题的一部分,还需要长期观察,才能最后对他们是否已经“戒瘾”得出结论。

  “网瘾”标签不宜乱贴

  “网瘾”目前已成为许多家长关注的话题,也有家长怀疑孩子是否已经上网成瘾。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告诫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网络成瘾”的标签,绝大多数孩子喜欢上网并没有问题。他说,在媒体炒作下,许多家长一看孩子在网上逗留时间稍长,就认为他们上网成瘾,这样的标签会让孩子“很受伤”,使他们产生自我暗示、自我怀疑,反而陷入网络中。

  叶斌认为,“网络成瘾”在世界范围内属新兴研究课题,在国内学术界更是一个全新领域,“网络成瘾”在国内有多种说法,例如一天上网5小时就可以被认定网络成瘾,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学术定义。国内许多专业机构在为一些沉迷网络的孩子进行心理干预时,一般采用的量表和诊断方法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张亚表示,本次冬令营团训目的不是让孩子不上网,而是有节制地上网;不是逃避现实才去上网,而是主动积极地在网络中获得真正想要的东西。

  知识链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oldberg首先提出了"互联网成瘾症"(简称IAD)概念,临床上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其主要表现为:过分依恋网络,情感淡漠,人际交往范围窄,意志力薄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Young的诊断标准如下(符合其中任意5条就可初步诊断为互联网成瘾症):1、专心于网络;2、上网时间越来越长;3、不断试图减偻绲氖褂茫?、当减少网络使用时出现退缩症状;5、时间管理问题;6、面临环境压力;7、对周围人隐瞒自己的上网行为;8、由于网络使用导致情绪波动。

  专家提醒,家长不要将标准生搬硬套,毕竟关于这些诊断标准的判断还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