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激辩大背景下的手机“小问题”
发布时间:2006-10-14 8:07:03   收集提供:gaoqian

  所谓3G,就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中国要不要上3G,什么时候上3G,一直存在着争论。最近,因为一个重磅经济学家的加入,这场争论变得激烈起来,甚至带了某种火药味。胡鞍钢在他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应尽快启动3G运营,抓紧机遇,尽快发展世界最大的电信市场,在适当的时候撤销信息产业部,建立独立的电信监管部门,并提出在3G决策过程中,  

  国家应避免被利益集团所“俘获”。对胡鞍钢的报告,电信专家阚凯力斥之为“岂有此理”。

  专家的争论,公众一般看不大明白、也不感兴趣;公众的切身利益,往往也不在专家的视线之内。这样的背离似乎可以称之为“认知沟壑”。举个例子,乌鲁木齐一位姓王的先生用手机和一位名叫“艳阳天”的聊友聊得十分火热,两个月的时间里发了7000条短信,等到他要求对方见面时,才愕然发现,所谓“艳阳天”不过是聊天网络的化身,根本就不是一个真实的女性。在这个小事件里,王先生也被“俘获”了,俘获他的是短信运营商,是一个关于感情的骗局。当然,背后仍然是赤裸裸的经济利益。但是,王先生的遭遇肯定不为专家们所重视,因为相对于庞大的3G课题而言,他的上当受骗只不过是“小问题”。

  与手机有关的“小问题”并非只此一种。几天前,本报曾经报道过一条新闻,说是每到车险到期的日子,私家车主就会接到许多热情、恳切乃至态度谦恭的电话,内容无一例外是游说车主到某家保险公司投保。车主的手机号码原本属于隐私内容之一,怎么会被保险公司所得知呢?一种说法是被汽车销售公司卖给了保险公司,另一种说法是被车管所的个别人所披露。无论属于哪种情形,车主的手机号码都被当成了唐僧肉。保险公司、旅游公司在推销自己产品的时候,市民却不得不为飞来的话费买单。

  手机短信是一个庞大的电信增值市场,但是,这个市场上到底有多少陷阱,肯定也是专家们不了解和无暇顾及的。很多人在看电视或听广播的时候,随手发出一条短信,没料想自己马上变成了一名“会员”,每个月都要交纳固定的包月费用,这种不透明的消费,看上去与“俘获”也很有几分相似。类似的一个“小问题”早就被人们所忘却,那就是手机话费明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地区仍不能为手机用户提供话费明细表,用户只有交纳话费的义务,却没有了解自己通话情况的权利,那么,谁来保证每月交纳的话费都是公平的、合理的呢?

  专家们在为手机通信的未来吵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切切实实地关心手机用户的利益,这不能不说有点荒谬。无论多好的通信网络和技术,都需要市场来支撑,而市场的本质是公众的账单。如果电信运营商看不到“小问题”丛生的现实,或是故意“创造”了这样的现实,如果公众的隐私和利益得不到政府与商家的保护,3G之争就多少有点空中楼阁的意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