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络技术:GMPLS
发布时间:2006-10-14 7:34:56   收集提供:gaoqian

  最近一段时间,一个全新的技术概念——GMPLS(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被提出来,并受到全球电信业内专家的关注,纷纷撰文探讨其概念及体系结构。那么,这一技术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未来的发展趋向又是怎样的呢?

  未来融合网络的呼唤

  自互联网问世以来,电信网与互联网之争就从未停止。以ITU-T为代表的传统电信专家阵营与以IETF为代表的互联网专家阵营从水火不容的相互对立、相互攻击,到近些年的相互协作、相互借鉴。就网络技术而言,互联网的动态路由技术使网络具有非常灵活的管理能力和非常强的自生存能力,而其完善的域名解析体系更使人们轻而易举地记住了成千上万的网站地址。电信网全部采用静态管理模式,所有管理信息需要静态预配置,这限制了很多服务的开展,也延长了服务提供时间,但电信网却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设备智能化的成本越来越低,而服务智能化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厂商和运营商开始构想以全新的方式进入传统电信的最后一个领域——广域传输网(包括SDH、DWDM,甚至全光交换网)。而光交换技术的出现带来了这样的契机。传输网络的智能化成为人们的关注点。为此,ITU等标准组织提出了光传输网络的智能化。与之相应,IETF推出了GMPLS的网络模型。应该说,GMPLS的提出代表了以IP为基础的融合网络向光传输层的拓展。

  曾有一段时间,人们都在谈论ATM与IP之争,但争论的结果产生了一种新的技术——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它使代表传统电信网络的ATM和代表新兴网络的IP之间实现了互通,代表了传统电信网络与IP网络走向协作乃至融合的趋势。随着光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MPLS技术的逐步成熟,人们开始考虑将二者结合起来,使IP分组能够通过MPLS的方式直接在光网络上承载,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技术概念MPλS——多协议波长交换。而近来随着对下一代网络的研究以及以IP为基础的网络融合趋势的明朗化,人们开始扩展MPLS的外延和内涵,提出了GMPLS的概念,其中MPλS的相关内容也将包含在GMPLS体系中。GMPLS技术的提出将促进网络从最基础的传输层走向融合。它将推动传输网络和交换网络的统一,实现基础网络的智能化。

  GMPLS——网络世界语

  GMPLS的体系结构扩展了MPLS,将时分系统和空间交换系统包含进来,并对MPLS在光域的应用进行了相应扩展。GMPLS的焦点在于如何实现这些不同层次之间的控制平面的协调作用。因为它们每一个层次都可以使用完全不同的数据或转发平面。这里涵盖了控制平面的信令和路由部分。

  GMPLS体系结构涵盖了为多个交换层次建立一个一致的控制平面所需要的主要构建模块。它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模式:如重叠模型,扩展模型也称集成模型。再进一步,每一邻接的层次间都共同工作于不同的方式下。GMPLS的体系结构的引入使得不同的厂商和运营者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联合成为可能。GMPLS中的LSR(标记交换节点)或这些LSR上的接口可以细分为若干等级:分组交换能力(PSC)接口、时分复用能力(TDM)接口、波长交换能力(LSC)接口和光纤交换能力(FSC)接口。

  在传统网络模型中,传输层、链路层、网络层相互独立,各自用自己的语言在本层内的设备间沟通,形成了各自的标准体系。在GMPLS的体系结构中,没有语言的差异,只有分工的不同,GMPLS就是各层设备的共同语言。GMPLS统一了各层设备的控制平面,各个层面的交换设备都将使用同样的信令完成其对用户平面的控制。因此可以说,GMPLS是网络世界的世界语,它将使不同网络设备实现真正的畅通交流,从而推动网络的智能化,并实现在IP基础上的互通乃至真正融合。

  未来发展辩证看

  GMPLS技术的提出,是MPLS向光网络扩展的必然产物。它是未来适应对智能光网络进行动态控制和传送信令的要求而对传统的MPLS进行的扩展和更新。使用GMPLS可以为用户动态地提供网络资源以及实现网络的保护和恢复功能。与传统的MPLS相比,GMPLS具有多种形式的交换和转发层次,拓展了MPLS的相关协议,对传统MPLS控制平面进行了扩展,为新的IP网络结构提供了强大的和灵活的指令、路由解决方案。

  应该说,GMPLS技术的提出代表了人们对下一代网络的期待,也代表了未来网络向简化层次和广泛融合的趋势,同时也是IP化向光传输领域的真正迈进。因此,一些专家认为,GMPLS技术的提出将使人们对未来网络产生新的认识,对下一代网络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业内人士也指出,GMPLS技术是一种相对超前的技术。首先,GMPLS技术需要光交换及光路由技术的支持。而目前这些技术尚不成熟,相应的器件造价昂贵,规模也难以达到实用的目的。其次,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正处于低潮期,全球IP骨干网络建设放缓,因此IP光网络的相关研发项目也有所放缓。这体现了技术发展对市场需求的适应。

  GMPLS技术代表了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向,对其应积极跟踪研究,特别是在学术机构、厂商的研究部门及相关的标准化组织之内。但业内有关专家指出,还须看到其技术的超前性,防止过热局面的出现。

(《人民邮电报》2001.08.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