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作为一种基本的网上营销工具,其商业价值在于使读者了解并记住你网站的信息。如果人家记不住你希望人家记住的信息,那你的网站就失败了。然而,人脑的记忆能力和电脑比起来,差得太远,这也就是人类为什么要捣鼓电脑的动机。
按照学者 George Miller 1956 年的研究成果,人类一次只能对 5-9 组内容产生记忆。这里的记忆单元“组”英文为 chunk,是一个伸缩性很大的概念。一段稍长的电影情节可以看作一个“组”,整部电影也可以看作一个“组”。这个规律如果善加利用,可使你网站的内容容易记、读者记得多。
举例来说,你可以在页面顶端组织功能性的导航、联系信息,如“联系办法”“网站导航”“搜索”等等。而在页面左侧,按分层结构展开网站的主体内容,如“为什么营销”“传统营销”“网上营销”“整合营销”“营销管理”等等。虽然人类的记忆能力有其局限,如你能洞悉规律并加以利用,就可以使你的网站取得最大的营销效果。
时下网站的一个通病,就是网站结构混乱,人家看起来得费神费力。头昏脑胀的,不拔脚走人就对得起你了,还会记得住什么东西?很多教人设计网站的也是重“硬”轻“软”。所谓“硬”,是如何编 HTML 网页、如何作图、如何用 CGI、如何用 Java 甚至更“酷”的一些技术手段,以为堆砌起各种网页技术就是一个“靓站”,而对网站定位、功能设计、内容规划、网站营销乃至于写作、编辑、标题制作等“软”部分忽视得很厉害,不少人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些个事情。
要建立、经营一个成功的非自娱性网站,你非得“一手硬、一手软”不可!“硬”的一手保证你有优良的技术平台,而“软”的一手则是你网站的灵魂、核心,它才是你成功的基石。
OK,有点扯远了,收收神儿。人类一次只能对 5-9 组内容产生记忆,只是传统的研究结论。而在互联网上,因上网环境的电磁污染,网上环境的交互性强、信息内容泛滥,人类的记忆力受到更大的局限。Miller 的研究未涉及到记忆变化中的信息,而互联网是动态的,遍布着超链接、动画、Java语言、CGI程序等等,这些特点整体上削弱了人类的记忆能力,甚至可以说,万维网是人类记忆之敌。
学者 Venturino 在 1997年的研究揭示,像在互联网这样的动态环境,人类一次只能记住 2-3 组的信息。或者说,你的网站读者或许只能记得住一两页来回的信息!为什么泡网容易迷失?为什么觉得互联网像个大迷宫?都是因为互联网本身的特点。这一情况对网站的营销也相应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像 Yahoo! 这样的目录指南实际上是遵循人类记忆规律的一个好例子,这类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使读者甩脱了记忆的负担,因为它基本上在替读者回忆信息,而且是读者永远无需存储的信息。读者在使用时,只需轻松地进行一项辨认工作。搜索引擎在原理上也有这个优势,可惜大多数引擎存在的其他技术问使其可用性大大降低。
有的网站把原来的层层链接尽量提到首页上来,使读者在三个点击之内,就可找到所需的信息。这种做法是与上面所述的人类记忆规律相符的。在网上,读者不容易记住自己要找什么、自己需要什么,所以需要你来帮人家一把。帮好了,人家的注意力就到你这里来了。
有的网站做链接时,对链接对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或描述。这种做法也能方便读者,使他们不必瞎猜、瞎点。如果等人家来回折腾几次,要找什么早就忘了,或者被别的什么给吸引过去了。
一些网站把内容〔如文章〕分成许多部分。如果读者在阅读中需要及时回忆上页的信息,这么做就只有方便或美观的功效了,不符合人类记忆的规律。在大所数情况下,相关的内容应尽量安排在用一个页面上。当然,这并不必奉为金科玉律,只是人类的记忆极限,使大家难以记住前页的重要信息。再进一步看,在同一页上滚动,总比来回倒腾页面要来得容易。要打印,一页很长的页面,也比再回到前一页(无论多小〕两次打印,要来得容易。
所以,该花点时间来改进你的网站导航设计,对吧?从符合人类记忆规律出发,这个导航系统要容易看、容易用、容易理解。尽量避免人家费脑筋来回忆,最好是辨认就行。像目录指南那样,把记忆转化为辨认。像用户名、密码之类增加人家负担的设置,除非绝对必要,尽量不要用。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绝对必要的。网站写作与编辑,像超链接的使用、构建出色的内容、文本编辑校对等等,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人人能有笔,但并不是人人都是画家。人人能认字、敲字,但并不是人人都是作家、编辑。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认识到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多观摩、多练习,你网站内容一定会越来越专业、表现力会越来越好,进入读者记忆的信息就会越来越多。
在网页内容规划时,要特别留意页与页之间的连贯性。链接文本尽量采用标准的颜色方案:未访问的链接,用蓝色;访问过的,用深紫色。这些做法都旨在减少读者浏览的负担,使他们能把有限的注意力、记忆力集中在你希望人家了解的信息内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