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又一次发出了“全国广电学青岛”的号召。这次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开幕式上的讲话,已经数不清是这位副部级干部一年多来第几次提到“青岛模式”。不同的是,这次张的讲话带有更多的紧迫性——去年此时中国数字电视还在准备期,而今年已经到了“决战年”。
在张海涛的讲话中,对“青岛模式”在不同地区的复制活动被描述成打破目前数字电视推广僵局的一柄利斧。他对各地广电部门的要求是,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商业模式,而其共同前提则是象征“青岛模式”的“整体平移”思路不得改变。
与许多注定要成为历史上重要时刻的时刻相同,张海涛下定决心的这一刻,没有特殊的宁静,只有普通的喧嚣。
转化成本的风险
“我的看法是,青岛模式不太可能复制,”电信专家王煜全的发言代表了一部分电信界人士的看法。在他看来,所谓“青岛模式”根本无法或不该大规模复制,即使复制成功也无法解决该模式前期投入过大及后期无法盈利的两大难题——而这两大难题在青岛市广电局副局长孙朝晖眼中则是外界对“青岛模式”的两大误解。
所谓“青岛模式”就是以小区为单位,通过整体停止原有的模拟信号有线电视节目输送,同时向原有的有线电视用户免费提供一部数字电视机顶盒使用权的办法,统一把模拟电视用户升级到数字电视用户。为了分摊机顶盒的成本,升级后,青岛数字电视收费价格从原来的有线电视12元/月上升到22元/月。目前,青岛已完成了20万用户向数字电视的转化(登记用户为25万户),同时保持每天新增2000户的速度,预计到今年年底可以实现城四区60万有线用户全部转化的目标。
“我知道现在外面对我们的做法有一些评论”孙朝晖更愿意把“模式”说成低调一些的“做法”,“这其中存在不少误解。”
对孙朝晖和她一手打造的青岛数字电视项目来说,坊间“强行升级”的指责只是小小的困扰——事实上,在20万用户之外,青岛广电的登记簿上还有25万等待升级的用户名单,这些用户自愿开通数字电视服务,但他们和广电一样,还需要耐心等待其小区内绝大多数邻居的同意——致命的质疑来自于资金角度。“青岛模式整体平移的前提是大投入,中国发展数字电视与国外道路不同,国外有成熟的收费电视频道,中国没有。中国的思路是走完全替代的路子,这样的资金压力和风险会很大。”电信专家王煜全说,即使五年内国家开发银行给广电系统承诺的500亿低息贷款全部兑现也于事无补,“这钱是银行借给广电的,最后早晚一定会体现出来。”
孙朝晖的看法截然相反,她既不同意“青岛模式”等同于政府补贴的说法,也不同意说银行或者机顶盒厂商在这种模式中吃了亏。她告诉记者,青岛发展数字电视购买的60万部机顶盒采取的是最简单的购销合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并不存在外界传说的要机顶盒厂商提心吊胆垫付资金的情况。目前60万台的订单已经全部下达,广电方面每个月都会给出几万台的现金并拿回相应数量的机顶盒。至于资金,除一部分系青岛广电自筹外,剩余部分来自于银行的贷款。孙朝晖说贷款并不困难,现在有好几家银行争着贷款给他们,她要做的只是在其中找到条件最优厚的一家。按照合同,银行贷款的期限是十五年,“银行对风险的控制水平是最好的,”孙朝晖说,“我们的项目有没有资金风险,从这里就能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