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数据业务技术分析
发布时间:2006-10-14 8:00:57   收集提供:gaoqian
  赵鹏 北京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近些年来,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日益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不断被挖掘出来的用户需求为曾经低迷的通信业注入了强心剂,一度面临彷徨的3G移动通信也因数据业务的发展而开始显现复苏的迹象。移动数据业务的增长不仅成为通信业的新亮点,也是整个社会迈向信息化的强大推动力。

  —、移动数据业务概述

  移动数据业务与传统的话音通信相比可谓是划时代的变革,这种变革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信息的信息源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另一个是更为复杂的商务模式和延长的价值链。

  话音(包括未来的可视电话)的天然特点是人与人的通信,信息源就是人的语言,通信的过程就是用户之间利用网络进行的话音信号的传递。数据通信的信息源由于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计算机系统而丰富得多,理论上任何数字化信息都可以通过无线信号传递到移动终端;移动数据业务的表现形式也由于移动终端日益增强的计算能力和网络日益丰富的功能而更加丰富多彩:短消息、多媒体消息、USSD、WAP、定位服务、流媒体、KJAVA等,而且各种表现手段在同一个应用中可以混合使用。

  移动数据业务的另一特点是价值链的延伸。吸取了上世纪末因特网泡沫的教训,移动数据业务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合理的商务模式。这种价值链的成功起源于日本的i-mode业务,运营商和信息服务提供商SP对业务收入进行合理的分成,运营商对业务行使管理职能保证业务的健康发展。价值链上收益的合理分配,使得移动数据业务可以作为正常的商业运作进行经营,从而促使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最广泛地介入到移动数据通信之中,使得数字化信息生活全面的深入到大众的手中。

  丰富的信息表现形式和完整的价值链,这两个移动数据业务的关键特点,分别依托于相应的技术基础,而这些技术将成为未来几年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重点。

  二、移动数据业务技术体系

  1.移动数据业务能力支撑技术

  (1)移动终端的发展

  移动数据业务的丰富,首先受益于终端的进步。随着移动终端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强、屏幕的尺寸和色彩以及声音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使得移动终端的表现能力大为提高,相应的业务能力也纷纷被定义和开发出来。从最早的短信开辟了话音以外的“第二业务”开始,多媒体消息、流媒体等业务也已经走向成熟;WAP作为移动因特网的依托技术曾经被寄予厚望,手机屏幕分辨率和色彩上的突破也使得 WAP的用户感受大大提高;手机运算速度的提高使得下载的小程序可以在手机上运行,实现比较复杂的业务应用。因此,终端能力的发展是移动数据业务得以快速发展的最关键的技术保证。在此基础上,终端实现了各种业务“能力”的客户端逻辑,与网络中相应的业务网关相配合,实现各种数据业务表现形式。

  (2)移动网络

  蜂窝移动网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初步提供了用户在移动情况下保持持续的信息传递的能力,包括编码的语音信息和数字信息。今天数以万计的基站和价值上千亿的庞大的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了数字信息随时随地在用户终端之间以及与业务系统之间传递的“通道”,成为移动数据业务的主要基础设施。

  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也对蜂窝移动网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是数据传输速率的瓶颈需要突破。GPRS、CDMA等2代系统向3G的过渡,增强了移动网络提供高速数据传输的能力。WLAN等传统意义上的局域网也开始和蜂窝网络相结合,进一步在局部扩展网络的能力。

  其次,移动数据业务的性能优化对于蜂窝网络的运营提出新的课题。影响数据业务性能的因素远比话音性能的因素要多:无线信号质量对数据传输效果的影响比话音要敏感,数据通信各个层次上的纠错和流量控制机制与业务层的流程相配合,使得整体通信协议性能优化面临复杂性难题;数据业务涉及网络元素较多,任何一个环节上的性能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体业务质量的下降。

  再次,IP号码资源的紧缺日益成为挚肘,为了支持移动通信数以亿计的终端,IPv6将成为未来必然的选择。目前的移动数据系统均采用私有IP和动态分配的方式缓解IP资源的压力。

  (3)业务网关

  移动数据业务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要求在网络中增加专门处理业务能力的网络单元,例如处理短消息的短消息中心、处理WAP业务的WAP网关、处理多媒体消息的多媒体消息中心、处理位置服务的位置网关等。每一种用户感知到的信息表现形式,都是由移动终端上相应的功能模块和网络中相应的业务网关通过特定的业务层协议共同提供。因此,业务网关又称为移动业务的“Enabler”。

  早期业务层协议比较简单,例如短信息、USSD等,主要由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与底层通信标准一起制定,例如欧洲的ETSI和美国的ANSI;有些应用标准由专门的标准化组织例如WAP论坛制定。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整个行业逐渐意识到如果没有结合移动价值链的所有部分,一个单独的技术、产品或运营商将无所作为。2002年6月成立的OMA(开放移动联盟)联合了移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业务和内容提供商等,其目的就是规范业务应用层和网络功能层之间的接口,定义一个公开的标准框架,从而为用户提供无缝隙的端到端业务。

  除了与终端的业务层模块相配合完成数据业务能力外,业务网关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第三方内容提供商提供开放的调用这种能力的接口。有了这种开放接口,就为完整的移动业务价值链提供子技术可能。通信网络向第三方开放的思路较早体现于Parlay协议中,3GPP提出了OSA标准,这些标准将作为未来开放的通信系统的基础。目前对于各个具体的移动数据业务,分别具有各自的开放接口协议,例如短信息的SMPP协议、多媒体信息的MM7协议等。内容提供商可以调用相关的接口函数,实现数据业务从SP到用户的发送和接收。

  总之,终端、移动网络和业务网关构成了相对完备的移动数据业务技术基础。但是,作为整个移动数据产业链来说,这些技术还不够完备,还需要完善的价值链控制技术保证价值链的正常运转。

  2.移动数据业务价值链管理技术

  移动数据业务价值链纳入了社会各行各业加入到移动信息和业务提供者的行列,使用户通过手机可以使用与生活和工作相关的各种数据服务,例如信息查询、游戏娱乐、金融交易等。在这个商业生态圈内,必然存在对于各种业务进行业务发布、用户鉴权、订购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管理和支撑手段。比较流行的“沃尔玛理论”把移动数据业务比作一个大超市,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实现超市中的各种流程,例如货物上架和编码、用户选择货物、交易结算等。目前国际上关于数据业务的管理系统没有统一的规范,也不存在各运营商间达成协议的必要性。各运营商都在自行开发移动数据业务管理平台。该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

  (1)用户管理

  ·用户的鉴权和授权

  在移动数据业务这样一个电子化交易环境下,首先需要实现对用户身份的识别即鉴权。一般的电子交易是使用用户名或ID+密码的方式认证用户,移动通信的一个固有的用户认证手段是使用用户手机号码。手机号码内置在用户的手机中或SIM卡中,具有保密性好的特点。由网络将手机号自动传递给管理平台,不必用户输入用户名口令,具有身份认证方便性的天然优势。这也是移动运营商能够主导整个价值链的一个关键技术手段。此外,可以辅助以用户名/口令完成用户不用手机使用业务的场合,例如WWW。可靠的身份可以作为业务消费记录和形成账单的依据。根据识别的用户身份,可以对用户进行相应的授权,限制用户可用业务的范围。

  ·用户帐户管理

  移动用户使用数据业务的结算问题可以通过移动用户在运营商处的账户来实现,不必另辟新的支付手段。这也是移动运营商控制价值链的关键优势之一。管理平台需要将用户的消费记录形成话单记入用户帐户中。

  (2)业务管理

  ·对SP的管理,包括接入、认证和授权

  需要对信息服务提供商向移动网络的接入进行严格的控制,必须经过的测试和审核,才可以加入到“业务超市”中,这样才可以保证业务的健康性和电信级的质量。

  需要对SP进行编码并通过认证保证其可靠性。此外,在SP接入数据业务管理平台后,其需要得到授权才能接入各种业务网关和其他网络资源,各种业务网关和网络资源的接入被视为一种能力集,SP必须通过鉴权之后才能使用这些能力集。

  ·对业务的管理,包括业务登记、测试、发布、试用、停用、评比等

  SP提供的每个具体业务也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审核才能允许登记,对于违规或质量差的业务需要停止。对于业务的使用量和用户体验应给予评价并引入优胜劣汰的机制,引导业务良性发展。

  (3)交易管理

  对于交易过程的管理是数据业务管理平台的核心部分,是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的关键所在。各种交易行为应确保真实有效,避免各种形式的欺诈。交易真实性的关键因素是运营商和SP双方的用户消费记录均应保持真实性,并且消费者具有消费的绝对自主权。在数据业务管理平台、SP业务平台和用户之间应当存在对于交易的多方确认机制,参与交易的各方都应当对于该交易进行确认后,该交易才成为有效并存放在数据业务管理平台上。

  (4)计费管理

  业务管理平台应实现灵活的计费方式,例如包月、按次、按流量、按时长、按次封顶、按金额封顶以及各种套餐和折扣等。

  总之,移动数据业务电子化交易的管理平台,在维护整个生态价值链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各移动运营商都意识到这一平台的重要性,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开发和改进。

  三、总结

  移动数据业务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相关的技术体系和具体技术环节尚有很多不完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其中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和机遇。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对于我国走向信息化社会的战略方针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将形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基

  赵鹏 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工学博士,现工作于北京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业务发展中心。


摘自 中国电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