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杀手锏”与“产业链”问题
发布时间:2006-10-14 3:57:32   收集提供:gaoqian

陈如明


  摘 要 在分析了NGN,宽带多媒体传送等广为关注的“杀手锏“、“产业链“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正确处理创新与持续发展关系的若干策略考虑。

  关键词 产业链 NGN NGBW 3G演进 技术驱动 市场驱动

  一、引 言

  目前,“杀手锏”、“产业链”问题已成为探讨NGN(下一代网络)、NGBW(下一代宽带无线)及3G的演进与宽带多媒体业务发展的热门话题,三者密不可分。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们均必须处在一种多方依赖、共赢合作的环境中才能生存。确实,宽带多媒体时代与单一语音传送相比,将导致用户需求、市场运营模式、合作共赢及技术驱动等多方面战略决策发生本质性变化。它直接与处理技术驱动同市场驱动的关系、“杀手锏技术”、“杀手锏业务”、“杀手锏应用”等问题以及“产业链”、“价值链”、“产业生态圈”、“产业生态系统”等问题密切相关。为此,本文拟针对这些问题, 并结合中国国情,重点论述“杀手锏”、“产业链”等方面的一些策略考虑,供参考。

  二、正确处理技术驱动与市场驱动的关系

  因未正确地处理好市场驱动与技术驱动的基本关系而导致商战失败的事屡见不鲜。诸如因刚愎自用,使“福特车王”陷入困境;因缺乏市场判断,使泛美航空优势陨落;由于因循守旧,导致瑞士钟表痛失霸主地位;因扬短弃长,使派克笔王走向衰落;因盲目扩张,致使大宇委身“通用”;由于市场定位不当,使“铱星系统”惨败破产等。

  众所周知的i-Mode则是成功的案例。它以市场驱动为基本动力,配合技术驱动与管理策略,在速率条件尚不太高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环境下,依靠c-HTML或x-HTML协议,针对在线购物、饭店搜索、股市查询、上网游戏及个人银行等不同阶层、不同客户群的实际需求,网罗了600多个ICP,连接18700多个网站,提供了成百种不同类别、价廉物美、操作简易、适合用户胃口的应用终端。从而创造出一年用户超越500万户,每日新增用户5万户,18个月用户增达1700万户的优良记录, 成为最早实现产业链共赢合作的典范。

  相反,作为GMPCS领头羊的铱(Iridium)系统的失败,则是没有把握好技术驱动与市场驱动关系的最明显的案例。应该说,就技术而言,铱系统的星上处理、星际链路、卫星地面网络的跨协议漫游与多模运行、语音质量优良的2.4kbit/s甚低速率声码器以及初期业务运行通话成功率高达98%等,的确是人类在通信与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1) 缺乏正确可靠的市场定位分析,对市场动态演变缺少及时跟踪研究及策略调整,盲目乐观。

  (2) 系统设计过分复杂,星座数是按极轨方式与常规的全球无缝隙覆盖要求设计的,导致其系统制造与维护成本高昂,研发与投入周期漫长,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使用户丧失殆尽。

  (3) 在研制期间,地面移动通信充分抓住以市场驱动为动力,发挥技术驱动的重要作用,开放系统结构标准,快速更新换代,扩充覆盖,包括手机终端在内的性能价格比大幅度改进,与铱系统的弱点形成明显对照。

  (4) 缺乏全球标准化及与地面业务有机综合的完整策略考虑,从一开始即使自身陷入全球合作的规则与主权谈判的困难之中,贻误了战机,并导致缺乏强有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和竞争能力。

  (5) 在这一市场竞争失利的情况下,全球无缝隙覆盖不仅没有带来好处,反倒带来了全球性干扰和电磁环境的恶化及巨大资源的浪费。在市场定位不明确,与地面操作者没有密切合作的情况下,过分提高空间段的复杂度与不透明性,绝对不是一种明智有效的设计哲学。即使就技术角度而言,如采取简化系统星座结构,加强大范围准实时调整市场覆盖域的更高技术含量的自适应处理手段,也许可在降低成本、缩短研发投入周期、动态市场匹配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此,在积极开发新技术的同时,必须首先着力研究市场,把握其走势。固然,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造就一代新产品,推动市场进一步发展。但新技术有无生命力,归根结底,必须有市场定位,并经受市场的检验。现在,开放移动联盟组织OMA在确定指标与标准要求时,以市场调查结果及市场驱动为导向, 这是完全正确的。

  另一方面,在把握好市场导向基本关系的情况下,重视标准化与新技术研制开发十分重要。但标准化工作决不能停留于纸面,而应建立在新技术研制开发的自身实力基础之上,而且必须强调适应市场需求及在市场应用和检验中不断完善与更新,这种标准的确立与更新才能有效可行,具备发展生命力。

  在市场导向清晰前提下,重视技术驱动的决定性作用非常重要, 这是严酷竞争环境中的制胜法宝。对此,美国两大零售商巨子Wal·Mart与K·Mart的成败即为最明显的例证。Wal·Mart公司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建立了一套适合本公司业务运作的世界第一流信息管理系统、卫星定位系统与电视调度系统,以有效地管理计划、库存、查询、调度、运输和储藏等商品供应链。与此相反,K·Mart公司对此则一无建树,结果不得不以163亿美元的资产申请破产保护。而其老对手Wal·Mart则宣布,2001年公司销售收入超过了2200亿美元,并登上全球五百强榜首。这是何等鲜明的对比!

  围绕2.5G-3G-3G+/4G的宽带无线,包括宽带移动与卫星系统在内的演进发展及NGN的开发演进,积极跟踪对频谱/轨道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宽带无线业务的更新换代,开发带普遍意义的新技术是十分有益的。这对发展集高新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宽带通用无线接入、无线Internet/移动IP等均毫无例外。

  这些新技术主要包括:

  (1) 多维信号处理、电磁兼容与多维频率共用技术

  其中包括频率域、时间域、空间域、信号域、网络域,甚至还包括显示域。包括多天线发送接收在内的多输入/输出(MIMO)、多维空-时编码(STC)等处理技术是其典型实例。

  (2) 灵活、有效及可扩展的多维资源管理技术

  未来的移动与固定,地面与卫星,广播与交互,公用与专用,广域、局域与个人域等各类业务,均将综合于一种以全IP为基础的统一宽带平台上运作。这一无缝隙与有机综合的复杂运行环境,包括频谱、轨道资源管理在内,必须利用多维智能代理之类手段,才能实现灵活、有效并具扩展性及规模化的多维智能资源管理。借助于自适应智能天线覆盖及软件无线电控制的智能化频谱/轨道资源管理,可实现频谱/轨道资源的动态协调及时空等多维处理,同时借助自适应智能化调整发射功率、调制方式、带宽资源等可进一步优化空中接口参数及无线IP QoS控制参数,使频谱、轨道等资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协调。这样,包括多层平台联合动态调整参数在内的智能运作,可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智能天线与分布智能天线技术

  研制出现代天线的波束成形、多点波束蜂窝结构及智能天线与分布(智能)天线技术,是实现高密度、多重频率再利用并大幅度提高频谱利用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与多址连接技术一起,可有效提高上、下行,特别是下行吞吐能力。这也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改进系统性能及4G/5G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研制开发出稳定、快速收敛等性能优良的控制算法是关键。对L/S频段及Ka等高频段蜂窝结构的星上天线的智能控制、空中结构展开以及经济地自适应大范围调整覆盖能力等,是实现系统的有效频率多重再利用和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4) 软件无线电与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技术

  预计中频处理的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技术将逐步成为切实可行技术。该技术普遍装备于新一代移动通信与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将会产生重大的技术与经济效益。新一代宽带无线系统用户成本的有效降低及系统结构的灵活变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统一硬件平台基础上的软件无线电的有效支撑。借助DSP器件及设计合理的系统结构,推广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技术的应用,积极研究向快速、综合、实时处理迈进的DSP技术与算法,由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技术向射频处理的真正软件无线电技术迈进,是当务之急。

  (5) 现代编码/调制及编码调制技术

  这是大幅度提高功率/频谱效率的又一重要途径。速率低于2.4kbit/s的高性能声码器技术以及由MPEG-4,MPEG-7及MPEG-21支持的视频图像压缩与多媒体管理技术,多路语音压缩倍增系数达10~16以上的DCME/PCME等各类数字电路倍谱技术,性能优良的信道编码调制技术等,在3G/3G+/4G移动通信,WLAN/WPAN,卫星数据直播,多媒体多分辨率图像通信,高速无线数据传输,宽带无线接入,HDTV传输,吉比特以太网,低速率数字语音压缩Internet,高速数字卫星通信以及数据记录存储等各方面均获得了广泛应用。

  (6)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及自适应信号处理与统计检测技术

  宽带无线中有大量自适应控制技术的用武之地,如大时延闭环状态下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卫星人工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包括多用户联合检测在内的自适应信号处理与统计检测以及非线性自适应学习与均衡技术等。对恶劣传输环境中的自适应处理应特别注意性能优良的快速盲算法,以及自适应非线性处理及降低状态数与复杂度的实用软判决最佳/次最佳序列检测等高级检测处理技术和有效处理市场要求的自适应覆盖技术等。

  (7) 多媒体综合业务传送的多层次综合业务工作平台技术

  当考虑到与MSS及地面业务无缝隙覆盖综合时,这种设计哲理显得尤为重要。

  (8) 流媒体技术

  充分发挥卫星广播、多播(组播)能力的长处,结合流媒体技术,包括进行缓存(Caching)处理、可变带宽的动态资源及网络管理以及有效组合“推“、“拉“技术的CDN(内容分配网络)平台技术,可实现恶劣时延环境下,以IP为基础的网络的高速多媒体在线高质量地连续传送。

  (9) 软交换技术

  这是使NGN的结构灵活可变、前后向兼容、性能优良的核心技术。它采用分层的全开放网络构架,具有独立的模块化结构,是一种业务驱动型网络。业务与呼叫控制及呼叫与承载可完全分离,是一种基于统一协议的分组型网络体系结构。它可适应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满足不同用户的新需求,可快速提供新业务,涉足新领域,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它也可有效降低网络建设与维护成本,对新一代移动通信全IP网络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10) 新的应用协议、算法与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应用

  为使以IP为基础的卫星Internet网络之间及与地面Internet网络一起取得更优良的传输效率与吞吐性能,深入研究各种应用协议与算法具有重要意义。一些改进工作尚在深入进行,而涉及卫星与地面系统的集成和地面系统及网络的演进等与个人连接和接入及NGN等相关的协议、算法与应用软件技术均十分关键。

  三、宽带多媒体与单一语音传送的差别

  对传统语音通信而言,不管其通话终端有多大的改进,包括引入非实时录音功能及其它增值服务功能在内,本质上主要还是通话双方通过其耳朵、嘴巴、大脑进行的一种即时交流内容的实时性交互式通信。至于语种、方言不通,需语音识别转译或同声传译,则是少数例外。这也与数据及多媒体传送有本质区别,在其端到端的通信环节上不作内容处理,情况相对简单。进入互联网后的数据(包括语音分组数据化)及视频宽带多媒体通信时代,E-mail(固定或移动)、网上浏览、查询及高速下载,包括流媒体处理在内,有很多非实时处理需包含于端到端的传送系统环节之中,甚至需要按照终端用户的意愿与喜好进行取舍。

  细分市场需求,借助各类先进有效的技术或所谓技术杀手锏,适应各类市场需求,形成有效的所谓杀手锏业务、杀手锏应用(Killer-x)等成功的商业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四、“杀手锏”问题

  人们迫切期望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使经营利润率上升、防止ARPU下滑,取得新的多业务、新应用的增值,于是“杀手锏”(Killer-x,杀手锏技术、杀手锏业务、杀手锏应用等)便成为时髦名词。例如,语音(移动电话、话音超市、VoIP等),短消息(SMS,短信)、多媒体消息(MMS,彩信或彩e)等往往被人们称之为杀手锏业务或应用。

  其实,对几十年的普通电话应用而言,以前谁亦没有将其称之为杀手锏。近些年来,随着“.Com”成为泡沫,E-mail,WWW浏览等业务受到普遍欢迎并大量遍及。由于没有相应的合理资费模式而无法赚钱,其应用方便、深受欢迎及快速普及亦未能被运营商称之为“杀手锏”。“.Com”也正是由于其几近免费应用而导致泡沫,于是人们便想起了语音这一最遍及而又能赚钱的模式,称之为“杀手锏“。

  “杀手锏”与其定义条件有密切关系。如果说以往的E-mail,WWW浏览等业务从赚钱角度看不能算杀手锏业务的话,那么从非实时存储转发这一数据与多媒体传送的基本模式角度看,则为其奠定了现在与未来NGI,NGN中存储转发类消息业务与应用成为杀手锏业务的实际基础。现在的SMS,MMS之所以被看作是杀手锏业务与应用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此意义上讲,称E-mail和WWW浏览等为Internet的杀手锏业务与应用实不为过。

  本来,存储转发型消息类业务SMS→PMS→EMS→MMS→ HMMS(高速率MMS),(准)实时流媒体,实时型IMS(交互式多媒体)及HIMS(高速率、高清晰度交互式多媒体)等业务是3G/3G+/4G等演进发展的各种业务类别。以SMS为契机的DoCoMo I-Mode的成功,给人们带来了涉及技术驱动与市场驱动以及产业生态环境与产业链、价值链共赢合作等多方面的有益启示,从中可充分理解技术、业务和应用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SMS俗称“短信”,最大支持160个英文字符或70个汉字,还可支持铃声、开机/待机画面等简单的声音与图片的传送。这是消息类业务中最简单的普通型业务,也是数据与图象业务中最原始的成功商业模式。

  EMS 为增强型消息业务,可将其看作是由多条SMS组合的一条超长消息。其最大字长达31k字节,可支持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文字信息可支持对齐、大小、黑体、下划线等格式化要求。图片信息可支持可变大小的图片,小的为16×16象素,最大的可达96×64象素。声音可采用预设置或自定义模式。动画分辨率可支持8×8及16×16象素,也可由用户自定义。

  如上所述,MMS称为“多媒体消息”业务,其信息长度可高达100k字节右右,比EMS长许多。故称“多媒体短消息”或“多媒体短信”不尽合适,因为其含义不清。亦可定义品牌简称,如中国移动称之为“彩信”、中国联通称之为“彩e”等。MMS可支持的信息类别更为丰富,可借助数码相机技术,由摄像头拍摄的数字图象即时传送交流,还可支持流媒体节目播放。本来,MMS是3G业务中的核心业务之一。但由于3G姗姗来迟以及SMS的成功发展,MMS的基本技术与标准化的研究速度加快,在很多国家,包括中国,PMS,EMS只是昙花一现。MMS已在2.5G/2.5G+ 系统上快速展开运用。匈亚利是全球第一个实现MMS商用化的国家。中国移动于2002年下半年也开通了MMS业务。对年青人而言,MMS将愈来愈成为一种时尚的移动通信应用模式。

  流媒体、高质量视频流业务,交互式高质量、高速率实时多媒体视频业务等,其中包括高清晰度数字压缩多媒体视频业务在内,需要更高的速率与更复杂的技术支持,传输速率要求可高达Mbit/s,数十Mbit/s,甚至更高。

  流媒体是人们对连续进行的实时视频多媒体业务需求的产物。在网络上传送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主要有直接下载和流式(Streaming)传送两大类。在网络上直接下载的速度与网络带宽有关。当网络带宽受限时,下载往往要花费数分钟,数小时,甚至中途中断失败。这完全不能满足实时传送,甚至准实时传送的需要。流式传输技术可解决其困境。所谓多媒体的流式传送,是指声音、图象及动画等时基型媒体流经由音视频服务器向用户终端进行连续、(准)实时传送,用户毋需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只需经过数秒或十几秒的启动时延即可进行观看。当时,基媒体流在客户机上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在后台从服务器内继续下载,从而可大大缩短传送时延而达到类似实时传送的目的,也不需要太大的缓存容量即可实施流式传送。实现多媒体流式传送通常有两种方法,即所谓实时流式和顺序流式。实时流传送通常需要使用专用流式传送媒体服务器或应用如RTSP之类实时流协议。顺序流式传送相对简单,只需使用常规HTTP服务器进行顺序下载即可。但在既定时刻,用户只能观看已下载部分,而不能跳至未下载的其余部分。在传送期间,也不象实时流传送那样,根据用户连接的速度进行动态调整。由于它只需使用标准HTTP服务器,不需使用其它专用服器及协议,因而也常称为HTTP流式传送。因此,顺序流式传送带有准实时特征。但它比较适合传送诸如片头、片尾和广告等高质量短片段。尽管有准实时延时特征,但仍可被观赏者所接受,因为可欣赏到高质量的片段短视频节目。

  数字电视DTV及高清晰度及超高清晰度电视HDTV/SHDTV有很高(甚至极高)的传输带宽及速率要求。一般说来,可将DTV范畴细分为五大类:

  (1) 普通清晰度PDTV。其清晰度为250~300线左右,像素尺寸为352~228,速率为1~2Mbit/s,压缩算法为MPEG1/2,适用VCD及会议电视等。

  (2) 标准清晰度SDTV。其清晰度为350~600线左右,像素为704×576,速率为3~8Mbit/s,采用MPEG2算法,通常用于卫星电视及DVD等。

  (3) 增强型标准清晰度EDTV。其性能参数介于SDTV及HDTV之间。

  (4) HDTV。800~1000线左右,1920×1080象素,速率为18~20Mbit/s,采用MPEG2算法。我国国庆50周年曾演示使用,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用此类视频多媒体传送。

  (5) 超高清晰度SHDTV。其性能参数可达 HDTV的数倍或更高,压缩算法仍用MPEG2。

  在用户需求及市场驱动导向指引下,随着愈来愈先进、高级及实用技术的演进,包括一系列有概念性跃进的杀手锏技术在内,将会形成各类受大众欢迎并产生明显经济效益的所谓杀手锏业务、杀手锏应用等。因此,很明显,Killer-x中最基础、最关键的还是杀手锏技术(Killer-Technology)。

  此外,还可举几个明显实例,以利进一步理解。首先,以上述流媒体为例。一般说来,一个时长仅一分钟的视频小文件,若用56kbit/s“高速Modem”,从网络上下载需要30min或更多时间,采用ADSL或MMDS之类有线或无线接入手段以512kbit/s速率下载亦至少要3min左右才行。但若运用动态可变带宽的实时流式传送的流媒体技术,可使人们在约14.4kbit/s的低速率至约10Mbit/s的较高速率运行环境下,均可在线连续欣赏高品质的实时流媒体音视频节目。要取得这种业务与应用的突破性变化,必须用一系列软硬件新技术,诸如利用特定服务器QTSS等特定的网络协议,实现单播、多播、点播、广播、甚至任播等多种播送方式的流媒体传送。同时,借助上述CDN这一流量分布式均衡和分配技术及“推”、“拉”技术,将用户访问分布到各地分节点,实现就近访问,乃至网站与用户零距离接触访问,以解决多用户运作时的带宽瓶颈与可靠服务问题。此外,诸如ITU-T制订的H.261,H.262,H.263,H.263 +,H.263++,H.26L,H.264/AVC及ISO/IEC制订的MPEG-1,MPEG-3,MPEG-4,MPEG-7,MPEG-21等(低速率)视频压缩与多媒体/流媒体管理协议/标准与实施技术亦是实时流媒体传送成功的重要支撑。但是,即便如此,目前的运作及未来NGN运作的实时流媒体传送依然将面临一系列挑战,诸如压缩算法与实时流式传送协议的跨平台运作能力及安全性适应能力,移动环境中的安全性,QoS控制能力,流媒体网络平台的智能管理与用户及计费管理能力,端到端多媒体内容的安全加密及其解密后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流媒体数字管理问题, 流媒体网络与系统在极大量用户同时并发时的动态可伸缩能力及其可靠性/可用性问题等。这些问题均需将来以技术创新为基础逐步加以解决和完善。

  其实,在数字HDTV之前,在上世纪80年代,模拟HDTV由日本牵头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86年,在前南斯拉夫杜布洛夫尼克城举行的CCIR全会上,日本即进行了模拟HDTV的成功演示,其清晰度已令全会代表高度评价。之后,美国与欧洲基于其国家、区域政治利益及其产业经济利益,急起直追,并充分利用当时高速数字微波多状态调制及高效率信道编码/编码调制、OFDM及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的进展,进行大刀阔斧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性能质量与功率/频谱效率更高的数字HDTV方案。他们后来居上,捷足先登,一下子将日本模拟HDTV方案远远抛在后面,使日本处于进退两难的非常被动的局面。使日本不得不放弃已巨额投入的模拟HDTV,而沿着数字HDTV方向迈进,为适应高速宽带移动视频/多媒体传送等新需求,提出了ISDB等新方案,保住了其数字HDTV的一席之地。现在,属DTV范畴的数字HDTV已被ITU确认的有美、欧、日三类标准,并针对“卫星广播”、“有线广播”及“地面广播”三种不同传输模式分别制订了不同方案。例如,对“卫星广播”方案,美国为Direct TV,带宽为24MHz;欧洲为DVB-S,带宽为27MHz;日本为CS(原数字广播)及BS(现数字直播),带宽为27MHz。调制方式均采用QPSK这种简单与十分成熟的技术。对“有线广播“方案来说,美国为SCTE,带宽为6 MHz,调制方式采用64/256QAM;欧洲为DVB-C,带宽为8 MHz,调制方式采用16/32/64/128/256QAM;日本为ISDB-C,带宽为6 MHz,调制方式亦取用16/32/64/128/256QAM。对“地面广播“而言,这是最复杂,也是实施难度最大的方案。

  我国也在积极推进DTV及数字HDTV工作,已完成了对卫星及有线广播的相应标准的制订。对难度最大的地面广播标准,正按自主知识产权原则,在大量试验基础上,积极制订以C-OFDM+M-QAM调制处理,适合移动视频/多媒体传送的需要,并具自主创新帧结构装备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新方案。数字HDTV这一历史发展实例充分表明,这一重要业务与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技术驱动是何等重要。同时也充分表明了“Killer-Technology”对“Killer-x”而言,其基础性与关键性的作用。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训尤其值得铭记。

  五、“产业链”问题

  如上所述,与单一语音传送截然不同,进入互联网发展后的数据(包括语音分组化/数据化)及视频宽带多媒体通信时代后,所传送的信息内容与运营商、系统设备提供商、内容提供商以及不同类别的用户及其终端类别等均紧密相关。因而,细分市场需求,借助各类先进有效的技术或所谓技术杀手锏,适应各类市场需求,形成有效的所谓杀手锏业务/杀手锏应用等成功的商业模式,其中包括平衡介入各方的商业利益,建立成功有效的所谓产业生态链/生态圈/生态网络/生态系统之类的共赢互利合作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涉及产业链、产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系统的所谓Industry Echo-x问题,实质上是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对宽带多媒体业务的有关各方如何处理好其利益平衡及合作共赢的问题。这与通常所说的“价值链”、“企业价值链”及“产业价值链”等有直接关系。“价值链”范畴的概念侧重于如何处理创造价值各环节之间的有机协调、平衡互利及共赢合作的关系,它与“Industry-x”结构上有联系,方法上也相似。

  产业链结构为线状。若以某一环节为中心, 它是一种上/下游共赢合作的关系。例如,若上游有两个平行环节,则分支成Y型拓扑结构。再进一步演进,而细化其结构描述,譬如,以用户为中心,其与基础运营商、驻地运营商、ISP/ICP/ASP及技术设备提供商之间的关系,构成圆圈内含X形连接的相乘运算符形式的拓扑结构,这比生态链结构各环节之间的共赢合作关系更为精细和详尽。若再考虑直接用户终端及手机,以及驻地网与物业部门等关系,则将形成更复杂的网状拓扑结构,即构成所谓产业生态系统的描述。对此,需处理好一系列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利益分配。其中,基础运营商对用户按指定商业模式进行集中有效的收费,对合作伙伴进行合理分成尤为重要。例如,对SMS业务而言,基础运营商中国移动收取15%的内容服务信息费(中国联通收取12%,日本DoCoMo收取9%),既起到了调动ISP/ICP积极性的重要作用,使MonTernet的短信业务滚雪球式地飞速增长(2001年不到200亿条,2002年增至800亿条,春节期间一周左右即达60亿条,估计2003年已突破1200亿条),又救活了以往一贯亏损的网络公司(截止到2003年1月,已有500多家内容服务提供商加盟MonTernet),双方初步尝到了“产业链”互利共赢合作的甜头。

  六、结束语

  对“产业链”合作关系的有效共赢合作结构与模式的设计对宽带业务的成功尤为重要。对商业模式能否成功,竞争模式能否凑效以及业务发展策略能否实现等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有效共赢合作结构与模式设计与贯彻执行,首先要坚持“诚信、合理、宽容、热情”这一基本原则与战略共赢的基本哲理,彼此真心诚意地凝聚成一体,同甘共苦,为统一目标精诚团结,努力奋斗。特别是主导环节的决策者与执行人,切忌摆出“恩赐者”、“救世主”的姿态,应有竞争紧迫感与危机感,时时密切注视国内外竞争环境的变化,当机立断,及时动态调整其战略利益分配关系,以使这种共赢合作关系可持续、稳妥、健康地发展。这对包含手机终端及用户市场、应用服务内容在内的宽带移动通信固然特别重要,但对宽带固定无线接入产业链结构模式稍许简单的“最后一公里”应用场合,亦同样要充分重视这类哲理与原则,包括处理运营商与设备供应商之间唇齿相依、互利共存的战略利益关系。

  
摘自 中国电信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