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大限年 谁将了中国零售企业一军?
发布时间:2006-10-14 8:14:49   收集提供:gaoqian

     2004年12月11日,外商投资我国零售领域将取消地域、股权和经营范围的限制,也就是说,中国零售业从此将全面进入全球竞技的时代。但是,在2004全面开放大限年,中国的零售企业怎么样了呢?

  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说,今年与其说是零售开放的大限年,不如说是中国的宏观调控给零售企业带来的“将军年”。从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百盛集团到现在的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大润发等等,中国零售企业经历了将近十年的观摩和学习,甚至已经进入了某些城市的贴身战,我国本土零售企业也似乎对这些外资零售商的套路了然于胸了,不再象以前那样,视为什么洪水猛兽,甚至象一些媒体煽风点火般的说中国零售业是否会全军覆没等等,因此,什么大限年、外商全面进入等,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了。但是今年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而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宏观金融调控政策却险些让中国的零售企业翻了船。

  不是别人将我们的军,而是自己将自己一军

  这次影响,按照某些零售企业的老总话来说,无异于是一场中国索罗斯刮起的金融风暴。一些大型零售企业集团也由此进入了“三紧状态”:流动资金紧、厂家催要货款紧、跑马圈地紧。

  为什么嘶杀声震天的国外零售巨头没有使我们弯腰,而一次很正常的国家宏观调控却险些让我们翻了船呢?

  我国大多数零售企业脱胎于原来计划经济时代大国有、大集体的百货商场、供应商社、物资公司、外贸等,长期以来形成了单纯依靠国家银行贷款、占压供应商货款的而维持发展的资本运营模式,靠自由资金或者其他途径获得的资金比重却很少。这样不仅不利于公司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不利于实行公司法人治理,却是因为单纯依靠银行借贷,使公司资金成本增加和运营风险加大,而外商零售企业却和我们做法不同,它是根据不同的区域市场和不同的组织战略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金、资源的获取和有效利用,显然后者是既节约资金、扩张速度快,又降低进入市场风险,比如,沃尔玛和大连万达的合作,台湾大润发和济南人民商场合资等。随着大限的放开,这些国外巨头即使不采用这种进入方式,它们在中国扩张中,也很会利用各种优势力量,靠其强大的组织力,使其风险和运营成本较低,如沃尔玛进入某个新市场前,首先做的是梳拢当地市场供应商关系,而不是象我们企业做的那样,先和当地政府、银行关系搞好,然后广告轰炸,门店开业时,货源从外地或总部往这个地方调,最后等门店开的很红火时,再陆续接待供应商,并据门店而索要高额的进场费、促销费等。

  其实,我们的本土零售企业在中国有着外商不可攀比的固有优势,那就是商业人脉、地产、政府、银行支持等等。但我国的零售企业却不把这些东西作为推进自己发展的动力,而是将这些作为玩商业噱头的铺路石,搭建一些自己主业不需要的所谓的投资形式,如搞百货商场的自己连一个商场还搞不好,非要和县城的一些单位搞什么超市连锁,结果门店开了一大堆,不能实行统一配送,一个个面子上很好看,都叫某某商场,却个个亏损。有的甚至出现了由于长期占压厂家资金不还而被厂家哄抢货物的局面。我国零售企业更有甚者,靠厂家资金和巨额的银行贷款,搞什么医药生产、房地产开发,有的还做起了地方旅游生意。搞这些所谓的多元化经营,其实质不是钱多的用不了,而是钱借的容易而花的又无拘无束。按照一位老总说的,如果不搞这些投资,银行能继续借给钱吗?不借给钱,能转起圈来吗?结果钱越借越多,圈越转越大,几乎所有在本地设立的银行都借贷过遍了,而亏的窟窿却也越来越大。那么有人会问,这么多钱(几亿,甚至上十亿)慢慢亏下去,没人管吗?谁管?银行管,等破产了,一纸债权书拿去冲坏帐去吧!因此,中国这次宏观金融调控加大了对银行借贷的管理,那种原来靠集团类关联企业互相担保,现在不能互相担保了,改为请外部企业担保,降低了银行放贷风险,限制了一些企业“无责任”借贷;原有信用贷款全部置换成抵押或质押贷款;对信用等级和授信业务管理日趋严格,包括信用贷款、贷新还旧等业务受到严重限制;伴随土地市场整顿,办理土地等不动产抵押、质押业务,程序也更加严格和规范。这些相关政策的推行,虽然给我国主要靠银行借贷的企业带来了暂时的阵疼,甚至有的被迫靠变卖自己的企业部分股权、房产、设备、工厂等偿还银行借贷、供应商债款。但是,更多带来的是阵疼的警示和变革,那就是加快推进自己的产权改革,合理调整资金结构,砍掉和变卖非主营资产,改变过去一味抢市场占有率而不要利润赚热闹的经营思路。
 
    被将军,是否有应招?

  前面讲了,这次国家继续紧缩银根的宏观调控,从直接影响上是给中国零售企业,尤其是那种一味靠银行借贷而生存发展的零售集团以“重创”,这似乎与国家最近出台的“扶持和培育一批大型的零售企业集团,并通过此带动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政策相矛盾,其实不然,国家出台这些相关政策,其实质都是在一个“环境”和一个“结构”上做文章。过去,我们企业竞争环境存在不合理,不公平,企业不能按照市场法则公平公正的去获取、利用资源,现在,全球商业的竞争,必须使我们有一个合理公平公正的环境;在结构问题上,我国零售企业在数量上很多,但是从销售额、销售利润等经营质量上却和国外商业相差很远,因此,国家将从宏观政策上引导零售企业进行广泛的兼并重组,积极投身资本市场,改善过去靠银行放贷单一的融资形式,鼓励零售企业国内国外上市,突出主业,引导和鼓励零售企业将资金投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的商业经营模式的改造和应用上。

  在经历着宏观政策短期影响的阵疼下,我国的零售企业却也不等不靠,努力开拓各种融资渠道,积极应对,使我国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为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做出着应有的贡献。

  我国零售业从运营上看呈现出如下三个新特点:

  第一、积极拓展多种融资渠道,逐步降低银行借贷资金比重,推进企业产权改革,通过职工持股会,增强公司法人治理和监督;积极谋求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企业兼并和重组,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尤其搞特许加盟、自由加盟,逐步向二三级市场推进。

  第二、集中资金,突出零售主业,加强商品零售管理,转变过去靠向厂家索要进场费、促销费、广告费做为其主要利润来源局面,逐步形成现在靠大额的产品定制、包销、代理等向商品销售要利润的局面。从而使供应商与零售企业更能集中精力共拓市场,因此,市场上针对单一商品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节”越来越多,这些“商品节”也做的越来越细和专业化了,如彩电节、数码节、音响节等。

  第三、多种形态和行业资本的介入,使我国零售业的圈地运动越来越快,尤其是连锁经营,并正逐步向三四级市场渗透,门店数量的扩张速度要远远大于内部运营能力的扩张速度。

  那么被自己将军后的中国零售企业在大限年后,会不会如人们担心的那样,不堪一击,全军覆没呢?大限年后的我国零售业格局又将怎样呢?

  大限年过后,中国将迎来各个区域市场全球商业竞争,未来的3年内,中国零售企业和外资零售企业将会保持一种竞争的胶合状态,血腥的蚕食和不计成本的杀戮将不会太多。这种局面的存在主要是由双方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所需完成的任务和制定的发展战略所决定的。全球超大型、极具有竞争力的外商零售企业目前都已进入中国,短期内,不会再有太多新的进入,他们之间在我国一级市场将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市场份额的争夺,为回避和应对这种竞争,他们将会进行快速的企业购并和组合,并调整战略迅速抢占我国的二三级市场,为了其全球采购配送体系需求,他们会通过大规模的物色中国生产商,进行商品开发和定制,从而把这做为其重要获利源,因此,回避过多经营损耗,获取商品开发利润将是他们3年内重要的中国发展战略。而我国零售企业,凭着其固有的商业人脉优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通过门店的增加而增加销售额,靠量变促成质变,但是门店的增加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故目前以主要发展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为好,再一个我们的零售企业本身尚需解决经营机制的问题,现在很多的企业已经进行了改制,但是还不彻底,因此,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在3年内需要解决门店扩张的速度和自身经营能力相匹配速度的问题。

  但不管怎样,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零售企业如能通过自己将军后,挺过这次“金融风暴”,并从中悟道,快速彻查影响自身发展的本身毛病,那么,中国零售业将会在全球商业竞技中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