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Q进入中国IM市场
发布时间:2006-10-14 8:37:31   收集提供:gaoqian
   TOM也要做即时通讯,而且是携ICQ抢滩国内市场。这一来,国内即时通讯市场的竞争很可能将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强者力保江山而怒,弱者夹缝求生而拼。

  后来者多,居上者少

  从UC开始,QQ注定今生不会寂寞。你看,在雅虎通、MSN逐渐立足国内市场之后,什么搜Q、网易POPO、聊聊吧、IMU也不约而同、纷纷浮出水面,即时通讯家族可谓人丁兴旺。

  然而,纵观上述这些即时通讯领域的后来者,却极少有哪个工具能让我们这些网民在选用时左右为难。笔者身边的朋友包括笔者在内,对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行为大概是,以两个即时通讯工具为主,如QQ+MSN,在这个即时通讯工具下再拥有1-2个号码,便于生活、工作或不同场合下的使用,然后,可能一年中有几次要用到其他即时通讯工具,大体原因是需要沟通的对方习惯用这个。

  这更多的是工作用途上一些用户的使用行为。娱乐休闲动机下的使用,可能会同时打开三个以上即时通讯工具的客户端,甚至会有多个号码同时在线,毕竟,聊天嘛,多多益善。不过,对于真正的聊天谜、老网民,他们也更多使用1-2个即时通讯工具聊天,除非后来的即时通讯工具有更吸引他的功能,否则,也没有赢得这类用户的机会。

  以至于,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是,在QQ、MSN、雅虎通之外,搜Q、聊聊吧后来并没有快速突围,网易POPO虽然在上半年刚刚发布新版本,当家人丁磊在IM上的野心也是昭然若揭,然而,无论从在线人数还是用户群体来看,都还不足以对QQ形成太大威胁。

  而IMU虽然以其看起来很新鲜的联盟策略在上半年有不少动作,但能有一大批网站推出自己的IMU某某通,仅仅是IMU角逐市场的开始。何况,IMU宽松联盟政策下虽然揽下了各种较大流量的网站,但同样产生了一个该即时通讯定位混沌的问题,缺少网聚一大类群体用户的优势竞争力,用户分散。

  UC虽然作为唯一能与QQ抗衡的成功跟随者,但它创新中跟随或跟随中创新的经营策略同样难以赶超QQ,以至于今天的UC已经纳入新浪网的旗下,而自收购以来,也并没有见到UC有多大的动作。

  TOM-ICQ,后来能否居上?

  如今,前一段关于"TOM携手ICQ"的传闻,真要成为铁板钉钉的事实,来自媒体的报道称,"TOM与ICQ合作几成定局,IM产品已在内部试用"。那么,TOM-ICQ能否后来居上?

  笔者认为,虽然双方联手试图抢食国内即时通讯市场的做法,比ICQ单独进入中国或者TOM单独推出一个新IM都要好得多。但对于定位于无线增值内容提供商的TOM而言,也很可能要用新ICQ这个即时通讯工具来促进TOM自有的短信、彩信、IVR等无线增值产品。两年前,很多国内人的ICQ用户还很乐于使用ICQ来免费给手机发送自写短信。看来,ICQ和靠短信发家的TOM也真算是有缘。

  然而,TOM化的ICQ能不能在国内再掀ICQ曾经的热潮,ICQ能不能成为一个国内即时通讯市场与众不同的"老外"或者"混血儿",现在都还很难说。

  虽然,TOM已经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内第四大门户,近年来也培养了不少年轻、低端的用户群体。但,一直以无线增值业务为发展主线的TOM,除了无线增值业务上巨资投入、全力运作下结出较为丰硕的果实外,该网站在其他的内容与服务方面,并不占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像免费邮箱,TOM仅仅是在去年年初提供10M免费邮箱,在今年大容量扩容趋势下,也仅仅在较晚的时候扩容到了180M这个相对的小容量。而在新闻、内容、游戏、电子商务、搜索等方面,TOM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也非常薄弱。

  而发展到今天的即时通讯工具,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定将摆脱传统的运作模式、服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从类似于网络寻呼、网络电话的聊天沟通工具到一个某条主线或服务某类群体的新平台,乃即时通讯工具的下一步发展趋势。

  而这个平台中的基础内容资源,即上文提到的新闻、内容、搜索、游戏、电子商务等,TOM在这些方面都不具备特殊的优势。何况,这些仅仅是新即时通讯时代角逐竞争的资源基础,对于从未涉足过IM市场的TOM来说,如何短时间内打造一个具有强势竞争力的新ICQ,这是一道很大的难题。而且,随着这些年QQ品牌的深入人心,ICQ这个第一IM在国内用户中的品牌印象也已老化、淡化。如何快速强化、重塑ICQ的品牌,吸引更多国内用户使用汉化版ICQ,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创新慢半拍,浪费了人气

  QQ的创造者腾讯在QQ人气火爆之后,的确爆发了。然而,凭着QQ这样一个同时在线人数能达到上百万人、总用户不低于上亿人,这样一个大的聚宝盆,腾讯仅仅用它盛了一些普通的米饭。尽管也能填饱腾讯的肚子,而且经营的还很不错,不过,面对后来者众、新进入者强的国内即时通讯市场的新竞争时代,如果腾讯一时半会儿还没有能用手里的QQ聚宝盆找到更好的美味,那,其所面临的竞争就很大了。

  像QQ把短信、彩信这些干硬的无线增值服务内容塞到QQ的客户端里,可谓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或者可以看作守株待兔的策略。至少,QQ上面捆绑的那些无线增值内容,在笔者使用QQ以来的几年中,从未使用过。

  不过,还是应该谢谢QQ,毕竟这个工具给我们提供了如此美味的免费大餐,以至于可以极大的方便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很多沟通成本。

  然而,也怪QQ招数干硬,如果有很多适合我们的服务提供,又哪会有不买账的道理?正如QQ,如果有多个和QQ一样具有人气的即时通讯工具存在,我们又怎能保证这么多年来都能一如既往地使用QQ?

  同理,QQ的短信、彩信等无线增值服务如果是独特,其他网站都得不到,我们又怎会不用呢?所以说,用客户端来赚无线服务的钱,是没有任何不妥的,不过,从经营策略上来看,QQ的无线增值收入除了会员、无线QQ外,更多的还是那种随机冲动消费和愿者上钩。

  而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腾讯这个先行者的专利,更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跟随QQ的后来者,完全没有掌握到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之跟随者策略和挑战者策略,他们唯一的特色仅仅就是名字变了,面板变了,顶多是添加一些更迷人的场景、表情,在语音视频这些常规的方面做一些新的、小技术含量的突破。而营销上、策略上,他们甚至还不如QQ,更莫说有创新的跟随和快速的挑战与超越。

  后来者,突围莫用人气说话

  即时通讯的后来者如何经营创新、策略制胜?这是一个进退都有风险的难题。过于创新、过于突出新的功用,则势必会弱化本身的基础功能--即时通讯。而如果仅仅是在保证提升基础功能的同时,简单捆绑一些广告、无线增值服务,则又很难与QQ这些先行者竞争。

  毕竟,对于基础的即时通讯需求,QQ、MSN、雅虎通这些先行者已经完全可以满足近乎所有网民的需要,虽然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飙升,但是否有必要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而需要更多的即时通讯工具存在呢?

  这个问题正如校友录,在Chinaren已经捷足先登之后,对于已经习惯与上Chinaren

  找同学的用户,他们还需要新的校友录么?而即使对于新生,他们不还是愿意选择人气旺的主流平台?

  即时通讯与校友录的一个共同点在于,两者同属于社交概念的范畴之下,更换一个社交工具或社交平台,不仅意味着增加使用成本,其间的资源丢失、新平台的磨合等,都是用户考虑的问题。没有万不得已的情况,谁会轻易更换手机号码?又有哪位的即时通讯号码会三天两头换来换去?而换号码又换工具、换平台的使用需求就更少了。

  因此,作为后来者,如果把目标锁定在超过QQ的用户数上,目前而言还很难做到。而如果跳出如何吸引更多人气这个老题,反而可能因满足了用户的空白需求而慢慢赢得更多用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