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技术的应用走势:从企业网走向广域网
发布时间:2006-10-14 4:02:57   收集提供:gaoqian
王 兵
  作为与IP相伴成长起来的技术,以太网目前已经开始从企业网向广域网渗透,其应用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并且显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那么,以太网技术下一步将走向何方?对于电信网络尤其是驻地网有何影响?其根本的特性和优势是什么?近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思科技术专家、“快速以太网之父”Larry Birenbaum。

  Birenbaum介绍说,以太网诞生于1972年。在此之后,市场对计算机联网的速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于是出现了速率更高、协议更复杂的网络技术。以Birenbaum为代表的一批技术专家认为,与其搞一个快速的、不同的网络,还不如让现有的网络变得快一点。正是在这种简单的思路的指引下,快速以太网诞生了,后来又相继出现吉比特以太网和10吉以太网,它们也是在同样的基础上产生的。回过头看,曾经一度极为流行的FDDI和ATM,都普遍没有实现最初的目标,有的技术甚至已经被弃用了。而以太网正是由于它的简单、易用、高速,一次又一次地跨越速度的障碍,创造了人们始料未及的辉煌。

  高速以太网和其他以太网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它的速率高。另外一个成功的因素是这种速率应用到了交换之中。Birenbaum认为,以太网的核心精髓是它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在此之上可以开发各种应用,从而赋予网络一系列功能。今天的开发人员不用再为基础平台而努力,他需要的是在更高层面上的工作和开发应用。

  以太网以前主要应用于企业领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电信运营商对此表示关注,尤其是即将完成标准化的10G以太网。以太网作为一种接入形式,已经成为网络运营不可缺少的环节。以太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渡阶段,已经超越了用于工作组之间联网的阶段。例如,过去最典型的应用是在一个大楼里把上百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广域网范围内的应用。以太网本身缺乏这种提供电信级服务的能力,如果真正实现宽带接入,须要开发出新的套件,实现三层、四层的服务,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以便满足服务供应商的需求。

  过去三层的路由或者是三、四层的服务只出现在高端的交换机当中。而目前一些低端交换机已经具备同样的路由能力、能提供同样的服务。这样一来,网络边缘也具备了交换能力,而且随着对网络控制的更加普遍,无论是服务提供商还是企业用户都可以实现端到端的控制,同时还可以支持多种应用,比如电话应用、视频、可视会议电话或者多媒体的培训等应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三层的路由交换,特别是三层交换的概念上有很大的争议和混淆。不过,一种必然趋势是,传统的路由,像三层的路由、OSPF等,已经被推广到最边缘的低成本交换机上。这主要是由于用户对三层和四层的服务有更多的需求。

  要解决以太网的运营问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要解决整个网络的管理性和安全性,其实安全性更准确地说是用户的隐私,用户期待以太网就像DSL或者其他交换技术一样安全。其次是服务质量。随着越来越多的服务架构在网络之上,这些服务本身就有质量要求,因此对整个网络的QoS都有要求。第三是可用性,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人们在使用以太网的时候,期待着它就像电话一样,随时拿起来都能用。另外一点是市场的问题,也就是获取用户的速度,这是对服务运营商最大的挑战。前三个问题是基本上能解决的,而怎样让网络的吸引力更大,吸引更多的用户,才是最关键的。

  中国在2001年掀起了一场以太网的“圈地运动”,很多运营商在引进设备的时候,往往采用比较简单、仅提供连接功能的设备,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今天对以太网的要求跟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不仅要支持服务、应用,同时也有更高的带宽需求,特别是需要管理。在今天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采用基础的、核心的、没有智能化的设备是行不通的。对于运营商来说,以太网成功的关键是必须有一个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如果运营商只提供数据服务,即提供高速因特网的接入,是不可能盈利的,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这些服务可以由运营商直接向用户提供,也可以和内容提供商进行合作,这样才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

摘自《人民邮电报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