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网络及软交换技术
发布时间:2006-10-14 3:58:21   收集提供:gaoqian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北京研究院副院长 赵慧玲
  前言

  针对下一代网络及软交换方面的技术,国家给予非常高的重视,国家863计划今年也开始发布有关软交换的重大课题。国家行业标准网络交换标准研究组经过两年的努力,把我国通信行业的有关软交换总体要求制订出来,作为信息产业部参考性标准推广给整个行业使用,国家IP多媒体标准研究组把软交换协议部分已经基本完成。中国电信集团正在积极策划有关软交换现场实验的工作,本文将简单说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下一代网络是重要的战略转型和发展机遇

  信息产业部吴基传部长曾在2001年APEC工商领导人高峰会上描绘了中国信息产业的美好前景:今后五年,中国电信业将加快建设新一代通信信息网络,采用先进技术实现网络的升级换代,使其演进成为一个融语音、数据和图象为一体,超大容量,灵活高效,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宽带信息网,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社会的要求。

  2002年3月份,我国固定电话1.8亿,移动用户1.6亿,互联网3753万,主线普及率13.9%,城市电话主线普及率20.4%,我国电信业排在世界运营业的前列。我国固定电话长途44亿分钟,IP电话44亿分钟,本土通话达到261亿分钟,国内长途31亿分钟。从整个一季度的收入来看,国内长途35亿元,国际长途6.8亿元,移动通信149亿元,数据通信15亿元。

  对于中国电信来讲,有个特殊的形势,这就是经过多次开通和资费调整,已经开始不如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长途和国际通信的大量业务量被IP分流,本地网大量业务量则被移动分流,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下,除了争取政府管理环境的改善以外,中国电信也在寻求降低网络成本、增加业务收入、开发新业务的战略性新途径,而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形成和相关技术发展成为中国电信提供这次重要的战略转型和发展机遇。

  什么是下一代网络?下一代网络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术语,每一个城市都有新的网络内容。在每个城市,光网络是全光智能网络,它是将来可交换的网络,在各个层面,有特别多丰富的内涵,包括在IP层面上,如IPV6。在业务层面上,特别是话音层面上,现在大家讨论很多的基于软交换只是下一代网络中的一项。

  我认为下一代网络研究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应该研究它的业务和应用层面,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这种新的网络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新业务的空间和应用的空间?它的传送平台是什么样的?是不是价格更低廉的,带宽更宽的,可扩展的?新的体系架构是什么样的?功能群是怎么划分的?参考点怎么设置的?资源怎么更好的利用等等。

网络融合

  数据和话音怎么融合?将来我们面临的是多设备多厂家的网络,这样的网络怎么来运行,在多运营商竞争的整体环境,这样的网络怎么来做到互通互操作?我国采取传统一个网有一套运营管理机制,还是新的控制平台作为新的网络运营机制?

  新的设备层出不穷,包括家庭网络、核心网络都会有新的网络装备出现。新的网络协议,如前两年讨论的IP网络协议不断出现,这种新的网络协议,它构成了我们网络的神经系统。所以对于控制的协议,也会有一些新的协议产生,这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研究,都是有关下一代网络所研究的内容。从总体来讲,ATN是厂家炒作所用的词,在技术和标准上很难有新的定义。国际联盟分阶段、分领域的想在今年11月份逐渐推出有关网络部分相应的标准。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

  下一代网络有什么样的特点?我认为它有四大特点:

  第一、 开放式的体系架构和标准接口。这使得原来封闭的网络有一个 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相对的功能区域扩散。

  第二、呼叫控制与媒体层和业务层分离。

  第三、强大的业务提供能力。

  第四、网络是分层架构。比如从接入层面提供无缝的多种速率灵活的 接入手段,从传送层面提供可靠的保证服务质量大容量的统一 综合传送平台。从控制层面,能够建立起相应的呼叫连接,在 业务层面上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

  以上是它最最主要的四大特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特征,比如网络的下三层有相对比较高的速率,在网络这个层面上相对使用比较统一的协议(如IP协议);在链路层网络节点上,用新型的数据节点,像大容量的路由器或者ATM交换机,传送层趋向实现光联网,可持续发展网络架构,能够透明的传递用户想传递任意的信号,在接入层面上多元化的,这些都构成了新一代网络所发展的特点。

  电信运营商关注下一代网络什么

  电信运营商研究下一代网络所关注的是什么?他最主要关注是不是有新的运营空间;是不是能为运营商带来更多的利益;是不是能够降低更多的成本,这块成本是否能够降低;是不是能够给用户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服务,这样才能使得业务运营有更多的竞争力。

我们就话音网络,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给出相应网络体系的事例,这个事例就是四层的分工结构。首先是开放应用的APN的接口,业务层面可以第三方,开放应用放到服务器上,可以提供比较灵活多样的服务。第二、控制层面,象多协议这样的开放标准,也体现在与我们现有的七号网的互联互通上。再有就是我们整个的控制层面和下层承载相分离,即新型的网络架构。

  未来像IP网络演进全IP解决方案的包括第三代移动通信,我们关注的是它业务层面的开发,将来提供开放的API的接口和控制软交换控制相连接,还有相应接入网关连接各种设备。新型的网络结构,带来最最根本的变化,是业务控制层面,就是说它能够有相对独立的业务层,分布式的业务服务器,对传统网络智能业务集成和发展,开放的第三方开发的业务,也能够使得它能够使用。 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为有些特定阶层服务,提供个性化的业务定制,实现快速的业务提供,完善业务的管理和支持。就业务来讲,从目前整个的市场来看,采用这种基于软交换提供业务有三种:第一、可以有一个业务环境的ATI接口;第二、采用现有智能网中的SCP通信,与现有电话网的智能网和IP智能业务相互通。第三、直接在主机上实现少量简单通信的业务。目前第二和第三种用的最多,第一种是比较规范化的业务平台,现在还在研发之中。 中国电信正积极筹备现场这方面的实验,主要实验多媒体和电话,相应还有整个媒体各种各样的媒体网关。终端设备连接上,与媒体网关相联系。去年年底,国际软交换论坛在中国开了首次会议,专门开展了软交换相应的技术和应用前景探讨。 我们做出了整个基于软交换功能要求,对设备的要求包括业务提供功能、网关功能、SSF功能、呼叫控制功能、互通功能、还有相应的信令光网关功能以及互通。中国电信已经有非常大的VoIP的网络,基于软交换的网络,应该做到互通。“SIP”是非常灵活的应用,我们很难说将来在中国是否有,如果有的话,应该和我们软交换能够互通。

  还有相应的各种各样的终端,从软交换来讲,现在信息产业部评审一些有关软交换实验的许可,这些都为讨论提供技术的依据。它有支持协议,包括7号信令网,H.323网络、H.248这样的控制协议,还有MGCP的协议等等。另外是开放的VPI接口,我们原来的电路交换系统,业务应用控制交换传送硬件,变成一个体系架构就被打散了。业务应用独立层面,软交换控制层面和传送硬件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征。除此之外,在接入层面中也有应用,有一些运营商,特别是新型运营商,在争取客户方面,可以采取一些比如ID设备作为端到端全IP的解决方案,提供话音业务。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新型的终端除了原来普通的话机上面没有任何的智能显示以外,都可以附加很多的显示窗口和相应智能的功能。比如中国电信现在推出家家E和118的平台,电话机可以做到主叫号码的显示,可以发一些短信,可以做一些信箱等等。如果将来“SIP”应用以后,可以加一个旋钮,旋转屏幕,可能会触发基于Web的新兴业务。虽然在技术上它有比较大的开拓空间,但是它确实在整个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服务质量的问题,目前在技术上是一个难点。

  现在多数厂家所推出的方案,把服务质量归结于承载网络来做,我认为从业务层面上,从高层应该能保证低层方面的要求。用户开始有一个呼叫申请以后,首先从运营商和客户应该有一个SLA,资源提供者应该保证相应的业务控制和网络资源,然后网络资源能够保证为用户提供。从业务层面保证高层和低层沟通的服务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目前厂家提供解决方案所不具备的。

  我国的软交换走的比较快,已经基本上和国际标准同步,我们首先就把整个的系统设备总体要求都做出来了,相应的API目前在网络交换研究组基本上完成了,信令网关也完成了,各种媒体网关,包括综合的接入等等,这样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目前都基本上完成了,相应的协议也在不断的研究。

  在去年年底,国外公布了对北美运营商交换市场的调查结果。这个结果是在Internet应用,网络的应用是29%,其次代理4类交换机占26%,增强和扩展现有的VoIP网络是19%,为未来网络融合应用是16%,而被ISC列入演进计划的5类交换机替代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虽然网络概念是很理想化的。目前大面积的应用,我们认为包括国际大的运营商在某些点上有所应用,大规模的主网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对于协议的兼容性,由于各个厂家的兼容性还很难做到,大家所企盼的目前成熟的解决方案还没有,而且对于整个的业务,它给我们提供新的业务,这种业务能否受欢迎还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策划。

  对于网络安全也是大家所关心的,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投资的成本以及它的回收期是多久,运营商现在非常关注这些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下一代网络和技术的发展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束语

  我认为新技术产生时不是十全十美的,肯定会有很多的问题,只有在不断的实验和应用中得以完善。因此,我相信存在的问题会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不断实验可以解决。从中国电信的角度来讲,我们一定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研究新一代网络技术,以及相应的提供业务的能力,最终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摘自《通信市场》2002.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